公路建设对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9:15
【摘要】: 在收入分配问题的既有研究中,研究人员十分强调对“收入结果”的直接干预,比如采用税收、补贴等方式;因而相对忽略了对其他干预方式的研究。采用税收等方式直接干预收入结果是对经济活动的扭曲,这种扭曲在某些方面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对其他可能的干预方式展开研究,目的是既要建立起解释人均收入变化的理论,同时又能依此形成减轻直接扭曲危害的措施与办法,进而为解决与收入分配相关的其他问题提供借鉴。 我们认为关注于对收入源泉的形成的间接干预,会为既有研究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关注于收入源泉就是指,对有助于收入创造的因素的分布与机会进行干预,以便促使后继的收入结构较为合理,进而解决与收入分配相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的分析框架是:①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的变化会影响(至少是次级地区)人均收入的变化;②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又有可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的变化;③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影响人均收入的变化。必须指出的是,政府可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如使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同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扭曲又很小,因此通过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来影响收入形成过程就是满足上述目标的十分理想的办法。在文章中,我们对上述概念框架得以成立的机制做了详细具体的研究。 本文主要使用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上述的逻辑进行了验证。验证的程序是:使用河南省的面板数据对前两个原则进行了经验检验;然后对第三个原则使用了中国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该过程的主要逻辑是:①如果前两个原则对于河南省是成立的,那么第三个原则也一定对于河南省是成立的;不过我们对第三个原则在河南省的成立情况并没有使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②依据河南省与整个中国地区的相似性,我们希望第三个原则在整个中国地区是成立的,因此对于整个中国地区我们使用经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经验验证的结果表明,上述的逻辑可以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支持,这说明我们提出的分析框架是基本可信的。首先我们对经验验证中使用的各种变量进行了度量,然后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设定与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同时又使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的结果表明,分析的结论是较为可信的,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现象,主要包括: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并没有超出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在东、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影响力量大小可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也就是说,既有研究中声称的“交通作用的异质性现象”的确是存在的;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旧依赖于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要素投入的数量仍旧是主要的增长因素,管理、技术、体制变革等要素的作用仍旧有待发挥,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发挥空间。 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①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干预视角,即间接干预的视角,我们认为这是通过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相关问题的办法。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清楚阐述了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公路交通这三个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与传导机制,建立起了较为可靠的理论关系。这个理论的具体内容就是——公路交通建设可能通过“促使民用车辆受益”、也可能通过“企业存货减少”的途径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能与市场的技术类型或政府的福利支出有关,进而影响人均收入。②对上述的逻辑观点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十分严格的经验检验,同时也对研究中可能的不足做出了清楚是说明。严格的经验分析证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使民用车辆受益”、而非通过“减少企业存货”的途径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至少是次级地区的)人均收入变化与市场上的技术类型相关,而与政府的福利支出关系不大。此外,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较为有限,传统生产要素作用很大,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强调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的作用。总之,我们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都可以得到的而且较为一致的知识,为解决收入分配相关问题奠定了部分知识基础。
【图文】:
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于 2006 年 10 月 8 日至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20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七大报告强调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中国础上对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改进,为以后收入分配向。2008 年 3 月 5——18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收入分配问题更是热点问题之一。新华社发表的图差距的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当因素作为造成问题的原因只是问题的一个原因而不进稳妥的过程,所以在既定的体制之下我们仍旧需,而不是坐等体制改革完成带来收入分配问题的解义的。
图 3.1: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对比与简单回归(2000-2006 年)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确定,如果不控制其他变量的话,劳动生产0.10-0.12 左右波动。然而在后面的回归分析(表 3.3)中,我们发、G 中后面的分析中相应的系数在 0.05-0.06 左右。在后文中,,我2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542;F124.7
本文编号:2638794
【图文】:
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于 2006 年 10 月 8 日至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20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七大报告强调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中国础上对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改进,为以后收入分配向。2008 年 3 月 5——18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收入分配问题更是热点问题之一。新华社发表的图差距的问题,与本文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当因素作为造成问题的原因只是问题的一个原因而不进稳妥的过程,所以在既定的体制之下我们仍旧需,而不是坐等体制改革完成带来收入分配问题的解义的。
图 3.1: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对比与简单回归(2000-2006 年)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确定,如果不控制其他变量的话,劳动生产0.10-0.12 左右波动。然而在后面的回归分析(表 3.3)中,我们发、G 中后面的分析中相应的系数在 0.05-0.06 左右。在后文中,,我2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542;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张琳;;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实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4 田玉敏;张雅光;;试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9期
5 赵卫亚;张瑜;;浙江省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趋势及地区差异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0期
6 任军;;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7 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阐释[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8 宋娟;;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0期
9 马晓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政策思考[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10 高峰;郭菊娥;李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私合作模式[J];经济导刊;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638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3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