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21:08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跨国公司为引导的生产国际化时期,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已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成为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发展,都可以看出,想直接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区域经济理论、传统微观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得出合理的解释已不太可能。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根植性的表现,无论其形成发展还是其与区域的关系,都表现出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的个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强调区域内某一种要素的先天优势,而是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强调劳动力的能动性。因此,产业集群对于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区域要素禀赋有较大差异,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从复杂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的一般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进行了分析。 论文整体分为八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论部分外,主体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在导论中,一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基础性知识,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和把握;二是对目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理论进行了评述,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通过对目前有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各种概念的分析,从系统科学研究视角,分别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特性和区域经济空间的内涵。并在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以复杂性为视角,协同论与耦合论相结合,建立了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度与耦合关联度模型。把系统科学观点与协同思想及理论应用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可以得出二者具有耦合关系的存在。这也充分证明了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 第三章,在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集聚性与区域经济空间的集聚力存在着耦合关系;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是耦合关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空间创新体系应具有完全的耦合性;产业集群的分工网络和区域经济网络系统有着内在耦合关系。 第四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理论,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的耦合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会由于某个影响因素的微小扰动而导致系统的突变,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真正处于高度耦合状态。 第五章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对于推动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实现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共同进步, 第六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现状,对东北区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东北地区作为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形成推动其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经济空间,是推动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全面回顾,既总结了论文的创新与贡献,也提出了不足和需深化之处。
【图文】:

过程图,空间演化,区域经济,过程


[74]。(如图 1-6 所示)图1-6 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过程(1)均质一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出现在工业化的前期,在该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广义的农业生产,生产基本上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形成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疏密问题。其次,区域城镇居民点没有形成等级一规模体系。再次,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呈原始状态,城乡之间在人口、物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很少,区域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等水平低下,分布上没有形成网络 小城镇之间缺乏联系,常以小城镇为中心形成若干地域分割。(2)聚集一二元结构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发生在工业化初期

示意图,东北三省,示意图


第六章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空间耦合性研究地区地处我国的东北部,地域辽阔,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市,,本文研究的地域空间主要是指东北的辽、吉、黑三省(如图 6-1 所土地面积 78.9 万平方公里,人口 106803 千人(2003 年)。东部、北部、西、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西南部与华北地区为邻,临近日本海,面向太平距日本海出海口仅有 15 公里。的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土地被占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品尝了殖民地的苦难,但是在客观上,近代东北地区的工业比国内其他地百年屈辱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和重化工业的畸形发展在某种程度也促进了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殖民地特征的重工业地域的雏形。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F20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臻;肖良武;严军;;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空间工资差异研究——基于中国28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3年08期

2 陈新镇;王文杰;;基于产业集群的泉州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市场;2011年15期

3 罗子Z

本文编号:2696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6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