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6:11
【摘要】: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与目标,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普遍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以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调控模式及协调对策。论文共分六章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各种基础理论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密切关系,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等基本概念入手,重点研究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作用机制与调控机制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是在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技术进步、制度与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文明传播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 第三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出发,重点论述了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东北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具有胁迫和促进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具有限制与促进效应。发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促进效应,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关键。 第四章在评价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横向协调度和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纵向协调度进行了评价。 第五章论述了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与禀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制度变迁与地域文化变化、城市规划的演变与类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 第六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与对策。通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与引导,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高水平发展。
【图文】:

分布图,主要城市,分布图,东北区


为主的产业与城市化的起步资源及区域要素合理的地域组合是东北区近代城市迅“开禁”及沙俄中东铁路的兴建,加速了东北区煤炭、促进了东北区近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煤炭、铁矿、石工业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支撑一批以煤炭、铁矿、石油等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类型。·一八”事变时,东北总人口为 2990 万人,城市人口为11.5%。至 1932 年,东北地区已有城镇 120 多个(图 3-已上升到 47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 13.5%。哈大线成为东尔滨成为东北地区和中、北部经济中心,,大连成为东北北城市人口又增加到 1085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 23.8%,全国平均水平(1949 年)。从 1934-1942 年,8 年的时间均 1.3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生态环境,横向,滞后型,双鸭山


市居多型的城市为 12 个,占 32.4%,生态环境滞后型、辽阳、白山、鸡西、双鸭山、朝阳、葫芦岛、城市化滞后型外,都是生态环境滞后型。充分说生态环境协调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东北地区境协调发展度普遍不高、辽源、鹤岗外,抚顺、鸡西、双鸭山、七台河油型的盘锦、大庆,森林型城市伊春等城市化与明了在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初期对城市经济产生一,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调系统差异较大龙江省、蒙东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8。蒙东地区协调发展度较高,这与其地广人稀,图4-1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横向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9.27;F20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春霞;刘晏良;何伦志;;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新疆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正贤;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聂春霞;新疆城市化道路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丽娜;东北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陈祥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抚松县城市化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玉;扬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苏力叶·木沙江;南疆铁路沿线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李茂涛;中美城市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8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8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3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