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0:23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根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1.1%,届时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未富”中国固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然而,人口的“先老”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并将继续显现出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实现人口老龄化特征由“未富先老”向“又富又老”的转变,是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本文将通过叠代模型,说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产生机制,以及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过渡的必然性。随着人口总抚养比的上升,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没有人口红利的老龄化”(或者是“人口负债的老龄化”)。而在人口负债阶段,为确保经济持续性发展,迫切要求劳动生产率不断的提高。养老保险制度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的现收现付养老金财务平衡模型,也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提高老年人养老金水平的重要意义。 本文对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分析表明,尽管劳动生产效率改进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其长期增长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1)从结构分析来看,首先,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推动,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城市化发展不足,使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转移效应并不明显。2)从要素分析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由物质资本推动。但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物质资本。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在于能够使相对较少的劳动人口创造出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会财富。因此,只有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劳动生产率长期增长,才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准备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可以为中国社会所承受。
【图文】:

总和生育率,少儿,人口比重,年龄结构


别考察人口转变对人口总体和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的冲击。(一)对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的考察由图3一3可以看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建国以后至70年代期间,0一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从初期的33.5%逐步上升至1970年的39.7%。这段时期正好对应着两次人口出生高峰,高企的人口出生率直接导致了少儿人口比重的上升。但是从70年代开始,少儿人口比重稳步下降,1990年少儿人口比重为27.7%,

变化图,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变化图


·~吸翔比脚-味以川图3一2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1950一1981)资料来源:Hussain的论文《Demo盯 aphietransitioninChinaanditsimplieations))(2002)表3一1 19811989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1981一2000)年份1995 19961998 19992000全国 2.632.471.461.671.601.471.22城市农村 1.391.591.161.62 2.92.571.581.69 .511.170.86 .661.631.43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年鉴》,其余来源于Hussain(2002)3.1.3年龄结构上述的分析说明,,人口转变已经对我国的人口增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过快的人口增长得到基本遏制,人口增长已经过渡到当前的低增长阶段。伴随着人口转变,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转变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更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上。以下,我们分别考察人口转变对人口总体和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的冲击。(一)对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的考察由图3一3可以看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建国以后至70年代期间,0一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从初期的33.5%逐步上升至1970年的39.7%。这段时期正好对应着两次人口出生高峰,高企的人口出生率直接导致了少儿人口比重的上升。但是从70年代开始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249.2;D66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秋成;;大连市就业状况及劳动力供求演变趋势分析[J];西北人口;2009年01期

2 张彬斌;;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3 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2006年04期

4 徐刚;王莎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5 毕玲娜;;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6 罗二平;陈金香;;论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企业经济;2009年03期

7 胡亚兰;;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8年04期

8 王超民;;关于我国推迟退休年龄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年18期

9 黄瑞;;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特区经济;2010年10期

10 胡新明;;引入劳动供给可调整因素的养老保险模型[J];当代经济;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立;陶斯文;;人口老龄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福州市老年学学会课题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A];老年学论文集(四)[C];2001年

3 夏海勇;;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趋势与对策研究[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4 关工委;;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人口老龄化[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孙德寿;;实现健康老龄化 缓解老龄化压力[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米红;陈新华;;厦门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商业化养老可行性研究[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7 陈月新;;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上海两次家庭调查的思考[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范魁生;;肿瘤进展简介[A];河南省肿瘤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9 周扬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10 李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选择[A];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红敏;抓住机遇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郑志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中国人口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林林;如何面对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N];经济日报;2000年

4 记者 于丽雯;无锡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N];无锡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高文书;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的重大挑战[N];中国保险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梅影;人口老龄化挑战亚太地区[N];国际金融报;2005年

8 市计生委提供;浅析人口老龄化及社区化服务[N];四平日报;2005年

9 记者 石长鸣;我市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N];黄石日报;2006年

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明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戴国琴;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7 徐晓飞;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9 程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刘儒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刘金玲;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及储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薛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赵飞;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5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小珍;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刘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人居环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李s

本文编号:2698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98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