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1:57
【摘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对于消除城市新二元结构、挖掘人口质量红利、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次属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较低,职业向上发展十分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融入城市社会更是遥不可及,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元要素结构化下的就业能力羁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其获得城市就业、实现职业向上流动的动力,也是实现这一群体社会融合的重要保障。因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结构、基本现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以及开发策略等问题是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就业能力和社会融合理论为指导,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量表,并对其就业能力现状做了详尽的量化分析;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并对社会融合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影响效应,提出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予以实证检验,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以促进其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维度及量表的开发。一是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法,参考专家意见,初步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结构;二是基于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职业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五个维度;三是对就业能力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信度分析表明就业能力总量表及五个分量表的信度达到优良水平;四是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就业能力量表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二十五个测量指标在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职业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上的负荷量非常理想,就业能力的因子结构通过了验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差异检验。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各个测量项目得分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对所有就业能力问项的认可度平均未达到“同意”的等级,就业能力五个维度的均值都在中位数左右。除了人力资本维度为左偏态低阔峰分布,其他各个维度均为左偏态高狭峰分布。综合来看,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职业认知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得分基本持平,最低的则是适应能力。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外,新生代农民工其他三个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龄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适应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职业认知能力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业流动频率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能力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输入地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适应能力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与现状进行分析。一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体系,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编制了适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合测度量表,经过相关统计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合、社会参与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各个指标的现状及群体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三是在前文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问卷调查所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合度、社会参与融合度、文化融合度、心理融合度进行计算,并最终得出社会融合的综合评价结果;四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度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一是根据相关理论和访谈结果,定性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二是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各维度和社会融合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就业能力各维度与社会融合各维度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三是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不同构成维度对经济融合、社会参与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及总社会融合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就业能力的五个维度对经济融合及总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人力资本和适应能力对社会参与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人力资本、职业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对文化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社会网络、人力资本、职业认知能力对心理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四是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验证了就业绩效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总社会融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以促进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状况决定了其社会融合的水平和质量,为了更好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有效地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的积极促进作用,提出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重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以提升其适应能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调整和职业规划、不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政策支持体系等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首先在于开发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特质的就业能力测度量表,量表经过严格统计检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该问卷是实用的适合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可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工具性支持;二是建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社会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编制了适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合感知测度量表,该量表经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的开发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可操作性的测量工具;四是本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验证了就业能力各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各指标和总社会融合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就业绩效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社会融合之间的中介效应,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社会融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有益推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6;F249.2
【图文】:
自由度 300相伴概率 .000懫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特征值分布碎石图(如图3-1)所示。图 3-1 特征值分布碎石图Fig.3-1 The distribution of Scree Plot从图 3-1 可见,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变化极为显著,从第六个因子开始,曲线趋于平
图 3-2 假设模型图Fig. 3-2 Hypothetical model diagram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是运用 AMOS 23.0 统计软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进行模型适配检验和参数估计的。为检验量表的效度,本文选择探索性研生代农民工(N=610)作为样本进行验证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从图 3-3 可以看到标准化估计模型 25 个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介于 0.71因素负荷量介于 0.5 至 0.95 的标准,25 个测量指标能被其潜在变量解释的 0.83 之间,达到标准。另外,图 3-4 中非标准化估计模型中,观察变项测.09 与 0.34 之间,指标均没有过大的标准误差存在,且无负的误差变异数表通过了基本适配检验,就业能力指标构成模型标准化参数值和模型标准和图 3-4 所示。从各指数评价标准及绝对适配量来看,x2/ df=5.628 > 5,卡方自由度大于与观察矩阵之间不适配。绝对适配度统计量 RMR = 0.032 < 0.05,PGFI =4,PCFI = 0.782,均大于 0.5,达到适配标准,GFI = 0.828,NFI = 0.865,RFITLI = 0.871,CFI = 0.886,虽然均大于 0.8,但小于 0.90 的标准适配标准
本文编号:2721686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6;F249.2
【图文】:
自由度 300相伴概率 .000懫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特征值分布碎石图(如图3-1)所示。图 3-1 特征值分布碎石图Fig.3-1 The distribution of Scree Plot从图 3-1 可见,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变化极为显著,从第六个因子开始,曲线趋于平
图 3-2 假设模型图Fig. 3-2 Hypothetical model diagram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是运用 AMOS 23.0 统计软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进行模型适配检验和参数估计的。为检验量表的效度,本文选择探索性研生代农民工(N=610)作为样本进行验证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从图 3-3 可以看到标准化估计模型 25 个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介于 0.71因素负荷量介于 0.5 至 0.95 的标准,25 个测量指标能被其潜在变量解释的 0.83 之间,达到标准。另外,图 3-4 中非标准化估计模型中,观察变项测.09 与 0.34 之间,指标均没有过大的标准误差存在,且无负的误差变异数表通过了基本适配检验,就业能力指标构成模型标准化参数值和模型标准和图 3-4 所示。从各指数评价标准及绝对适配量来看,x2/ df=5.628 > 5,卡方自由度大于与观察矩阵之间不适配。绝对适配度统计量 RMR = 0.032 < 0.05,PGFI =4,PCFI = 0.782,均大于 0.5,达到适配标准,GFI = 0.828,NFI = 0.865,RFITLI = 0.871,CFI = 0.886,虽然均大于 0.8,但小于 0.90 的标准适配标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冬燕;李逸波;张玲;;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24期
2 高春雷;李长安;石丹淅;;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5年12期
3 彭华涛;张俊杰;;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度的影响机理:城市生活满意度的调节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69期
4 李振刚;;文化分析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12期
5 张帆;;社会融合的四个衡量维度[J];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06期
6 孔楠;陈至发;鲁吉;刘珂应;;企业雇佣政策对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行为的影响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11期
7 钟均宏;;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文献综述[J];世界农业;2015年08期
8 卢海阳;梁海兵;钱文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7期
9 罗明忠;罗琦;;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对其非农就业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10 郭志仪;颜咏华;;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及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芳;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1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2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