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03:04
自2007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来,经过7年实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预算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其的争议和质疑也从未断绝。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重要文件都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指明了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这些改革,比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都将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推动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国企改革形势任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借鉴我国历史经验和相关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双元结构财政理论,提出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逻辑上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理论基础分析,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阐述我国...
【文章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1.3.2 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1.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关于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研究
1.4.2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定位的研究
1.4.3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功能的研究
1.4.4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的研究
1.4.5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研究
1.4.6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的研究
1.4.7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研究
1.4.8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1.4.9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1.4.10 文献评述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5.1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的创新点
1.5.4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1.1 所有制的本质内涵
2.1.2 公有制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2.2 政府干预理论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2.2 政府干预的范围
2.3 公共经济理论
2.3.1 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2.3.2 公共经济职能和特点
2.4 双元结构财政理论
2.4.1 构建双元结构财政的必要性
2.4.2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2.4.3 双元预算体系
2.5 现代产权理论
2.5.1 交易费用、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2.5.2 委托代理问题
2.6 发展经济学理论
2.6.1 经济增长理论
2.6.2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变迁与经验
3.1 “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19491—977年)的分配关系
3.1.1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确立统收统支模式
3.1.2 大跃进时期的管理权限下放与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3.1.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管理权限重新集中上收
3.1.4 文革时期分配关系调整频繁
3.1.5 对于“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2 “扩权让利”改革时期(1978—1985年)的分配关系
3.2.1 恢复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3.2.2 第一步“利改税”
3.2.3 第二步“利改税”
3.2.4 对于“扩权让利”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3 “两权分离”改革时期(1986—1992年)的分配关系
3.3.1 第一轮经营承包
3.3.2 第二轮经营承包
3.3.3 对于“两权分离”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4 “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3-2003年)的分配关系
3.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4.2 实施税利分流
3.4.3 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3.4.4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4.5 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3.4.6 对于“政企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5 “政资分开”改革时期(2003—目前)的分配关系
3.5.1 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国资监管体制
3.5.2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5.3 对于“政资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6 几点启示
3.6.1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
3.6.2 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
3.6.3 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4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4.1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制度体系
4.1.3 功能定位
4.1.4 实施范围
4.1.5 收入管理
4.1.6 支出管理
4.1.7 编制管理
4.1.8 执行与绩效管理
4.1.9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
4.1.10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4.2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树立了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理念
4.2.2 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
4.2.3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4.3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
4.3.2 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4.3.3 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4.3.4 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
4.3.5 尚未形成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4.3.6 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4.3.7 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我国未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
4.4.2 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
5 外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5.1 国家专门机构或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1.1 法国的经验
5.1.2 意大利的经验
5.1.3 西班牙的经验
5.2 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2.1 英国的经验
5.2.2 德国的经验
5.2.3 澳大利亚的经验
5.3 国有企业董事会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3.1 瑞典的经验
5.3.2 新西兰的经验
5.3.3 芬兰的经验
5.4 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4.1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5.4.2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模式
5.5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经验分析
5.5.1 美国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5.2 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6 几点启示
5.6.1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方面
5.6.2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管理方面
5.6.3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使用安排方面
5.6.4 关于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管理方面
6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6.1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6.1.1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1.2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6.1.3 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6.1.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1.5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
6.1.6 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
6.2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主要任务
6.2.1 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
6.2.2 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6.2.3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6.2.4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6.3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难点
6.3.1 提高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水平
6.3.2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6.3.3 平衡民生支出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
7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7.1 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7.1.1 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7.1.2 坚持和完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分析
7.1.3 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
7.1.4 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
7.1.5 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
7.2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
7.2.1 设定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
7.2.2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7.2.3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
7.3 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7.3.1 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
7.3.2 完善与公共财政的有机衔接
7.3.3 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
7.4 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
7.4.1 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7.4.2 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
8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8.1 收入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1.1 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
8.1.2 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
8.1.3 建立应收尽收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取机制
8.2 支出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2.1 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
8.2.2 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
8.2.3 适时取消费用性支出安排
8.2.4 完善国有资本注资的审核评估转让工作机制
8.3 执行和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3.1 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8.3.2 以企业绩效评价为重点改进预算绩效评价
8.3.3 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8.4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8.4.1 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
8.4.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背景下国企分红机制探讨[J]. 李光贵,邹帅,王洁. 会计之友. 2019(24)
本文编号:3304939
【文章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1.3.2 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1.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关于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研究
1.4.2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定位的研究
1.4.3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功能的研究
1.4.4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的研究
1.4.5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研究
1.4.6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的研究
1.4.7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研究
1.4.8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1.4.9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1.4.10 文献评述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5.1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的创新点
1.5.4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1.1 所有制的本质内涵
2.1.2 公有制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2.2 政府干预理论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2.2 政府干预的范围
2.3 公共经济理论
2.3.1 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2.3.2 公共经济职能和特点
2.4 双元结构财政理论
2.4.1 构建双元结构财政的必要性
2.4.2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2.4.3 双元预算体系
2.5 现代产权理论
2.5.1 交易费用、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2.5.2 委托代理问题
2.6 发展经济学理论
2.6.1 经济增长理论
2.6.2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变迁与经验
3.1 “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19491—977年)的分配关系
3.1.1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确立统收统支模式
3.1.2 大跃进时期的管理权限下放与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3.1.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管理权限重新集中上收
3.1.4 文革时期分配关系调整频繁
3.1.5 对于“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2 “扩权让利”改革时期(1978—1985年)的分配关系
3.2.1 恢复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3.2.2 第一步“利改税”
3.2.3 第二步“利改税”
3.2.4 对于“扩权让利”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3 “两权分离”改革时期(1986—1992年)的分配关系
3.3.1 第一轮经营承包
3.3.2 第二轮经营承包
3.3.3 对于“两权分离”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4 “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3-2003年)的分配关系
3.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4.2 实施税利分流
3.4.3 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3.4.4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4.5 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3.4.6 对于“政企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5 “政资分开”改革时期(2003—目前)的分配关系
3.5.1 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国资监管体制
3.5.2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5.3 对于“政资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3.6 几点启示
3.6.1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
3.6.2 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
3.6.3 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4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4.1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制度体系
4.1.3 功能定位
4.1.4 实施范围
4.1.5 收入管理
4.1.6 支出管理
4.1.7 编制管理
4.1.8 执行与绩效管理
4.1.9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
4.1.10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4.2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树立了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理念
4.2.2 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
4.2.3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4.3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
4.3.2 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4.3.3 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4.3.4 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
4.3.5 尚未形成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4.3.6 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4.3.7 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我国未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
4.4.2 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
5 外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5.1 国家专门机构或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1.1 法国的经验
5.1.2 意大利的经验
5.1.3 西班牙的经验
5.2 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2.1 英国的经验
5.2.2 德国的经验
5.2.3 澳大利亚的经验
5.3 国有企业董事会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3.1 瑞典的经验
5.3.2 新西兰的经验
5.3.3 芬兰的经验
5.4 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5.4.1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5.4.2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模式
5.5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经验分析
5.5.1 美国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5.2 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5.6 几点启示
5.6.1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方面
5.6.2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管理方面
5.6.3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使用安排方面
5.6.4 关于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管理方面
6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6.1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6.1.1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1.2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6.1.3 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6.1.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1.5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
6.1.6 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
6.2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主要任务
6.2.1 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
6.2.2 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6.2.3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6.2.4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6.3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难点
6.3.1 提高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水平
6.3.2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6.3.3 平衡民生支出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
7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7.1 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7.1.1 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7.1.2 坚持和完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分析
7.1.3 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
7.1.4 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
7.1.5 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
7.2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
7.2.1 设定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
7.2.2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7.2.3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
7.3 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7.3.1 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
7.3.2 完善与公共财政的有机衔接
7.3.3 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
7.4 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
7.4.1 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7.4.2 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
8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8.1 收入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1.1 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
8.1.2 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
8.1.3 建立应收尽收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取机制
8.2 支出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2.1 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
8.2.2 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
8.2.3 适时取消费用性支出安排
8.2.4 完善国有资本注资的审核评估转让工作机制
8.3 执行和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8.3.1 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8.3.2 以企业绩效评价为重点改进预算绩效评价
8.3.3 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8.4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8.4.1 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
8.4.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背景下国企分红机制探讨[J]. 李光贵,邹帅,王洁. 会计之友. 2019(24)
本文编号:3304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30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