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本文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企业在创新中协同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深度的概念,从宏观文化背景、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成本、政府公共政策以及微观利润水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企业发展速度分析了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并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协同创新深度的决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协同创新深度无关;中等利润水平和中等垄断程度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新兴企业、成熟企业和高速发展企业对协同创新需求更大。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金融学院;
【关键词】: 协同创新深度 高技术企业 影响机制
【基金】:商务部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2015SWBZD03)
【分类号】:F273.1
【正文快照】: 1引言协同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企业对协同创新重视严重不足,协同创新深度较低。所谓企业协同创新深度,就是指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协同创新的程度,它是协同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大小的综合体现。协同创新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刚;高技术企业的界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叶明,鲁咏梅;试论高技术企业的竞争伦理[J];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04期
3 邢以群,周建华;论高技术企业的管理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05期
4 ;高技术企业要依靠新思想和杰出人才[J];山东对外经贸;2000年10期
5 叶明,鲁咏梅;试论高技术企业的竞争伦理[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0年04期
6 邢以群;高技术企业持续发展机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1期
7 温承革;浅析高技术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05期
8 漆怡如;高技术企业拼抢人才[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03期
9 孙玉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力及支持结构[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12期
10 柯迅;法国支持高技术企业的政策与举措[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奇才;汪国杰;陈岳麓;廖建勋;俞建华;彭敬东;;一个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队伍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士俊;柳洲;;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从自组织理论看高技术企业形成的条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3 叶伟巍;郑锦宜;;激发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敬燮;;高技术企业是两个生产中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王涛;任荣;;高技术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路径研究——以IT制造企业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李国辉;;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风险评价模型[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7 王爱国;;基于BSC和AHP-Fuzzy方法的高技术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戴国斌;;浅谈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A];中国技术市场二十年辉煌历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远;高技术企业要依靠杰出人才[N];中国企业报;2000年
2 章荣中;浅论高技术企业的组织创新原则[N];安徽经济报;2005年
3 商文;高技术企业将畅行资本市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刘冀生;高技术企业要适应“知识管理”[N];新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璐瑶;高技术企业脱颖而出[N];贵州日报;2008年
6 杨骏 栾海 郭爽 王星桥 蓝建中;出击海外中国高技术企业崭露头角[N];国际商报;2013年
7 商文;高技术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亮绿灯[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记者 冯洁;高技术企业融资难有望明显改善[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高建锋;仍会支持内地高技术企业赴港上市[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卢飒;上半年产值近65亿同比增长逾20%[N];贵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维胜;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海超;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成长状况评价及战略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张大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评价及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张华;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曹兴;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马永强;高技术企业融资:合约的选择与再安排[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构造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罗国轩;论高技术企业“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实施[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爱国;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王慧;高技术企业成长系统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秒;高技术企业成长内部要素及其集合的动态转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刘慧;嵌入性情境下高技术企业位势跃迁能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3 朱梦璐;网络嵌入性视角下高技术企业位势跃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万春阳;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协同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5 徐志诚;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的关系机理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孙芳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化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再跃;高技术企业激励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田启伟;高技术企业估价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郭银文;高技术企业研发控制模式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廖雪莲;我国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0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01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