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城市产业生态网络特征与演进规律——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1 11:45

  本文选题: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切入点:生态网络 出处:《生态学报》2017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研究也是当前产业生态学的新方向。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产业组分以及环境组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及能量流动等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产业生态网络则是其各组分之间通过物质流等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关系的一种拓扑结构。基于货币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物质型转化构建城市尺度产业生态网络,借鉴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通过循环性、生态效率、上升性3类特征指标判定产业生态网络的演进规律。实证研究了2005—2014年北京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阐明了其发展的趋势。主要结论是:从趋势分析,北京市产业生态系统循环性、生态效率和上升性有随时间而提升的趋势。其中,循环性和上升性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2007年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效率总体随年份呈现波浪式增速的趋势;从指数分析:各年份循环指数(FCI)介于0—1之间,表明产业系统的物质循环流量均小于直接流量;A/C指数介于0.187—0.256之间,表明离理论可持续发展状态(0.401)还有相当的距离;生态效率10年提高2.4倍,在2013年已经接近1,到2014年实现大于1的水平,其生态效率已达到这10a间的最优的状态。总体上,北京市产业系统正在向物质循环性、生态效率以及系统上升性逐步提高的方向转型。
[Abstract]:The law of industrial ecosystem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research on it is also a new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 organic unified whole formed between industrial compon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through material exchange and energy flow.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is a topology of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ial compon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through material flow and other interactions. Structure. Based on the monetary input-output model, a city-scal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is constructed through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indexes: cycle,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ascendancy to judge the evolution law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 of industrial ecosystem in Beijing from 2005 to 2014.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rom the trend analysis, th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and ascendancy of industrial ecosystem in Beijing have a tendency to increase over time. The trends of cyclicity and ascendancy are consistent: the overall trend is upward, and the value of 2007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years;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fficiency shows a trend of wave-like growth with each year; from the index analysis, the cycle index FCI of each year is between 0-1, It shows that the material circulation flow rate of industrial system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direct flow rate A / C index is between 0.187-0.256,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e to 0.401),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creases 2.4 times in 10 years. In 2013, it was close to 1, and by 2014, when the level was greater than 1, its ecological efficiency had reached the optimal state in 10 years. In general, the industrial system in Beijing is turning to material circul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system ascendanc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1373259)
【分类号】: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中才;徐俊艳;吴昌友;张漪;;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1年18期

2 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年03期

3 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3期

4 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3年S1期

5 蔡建和,徐鑫华,曹锡忠,周静珠;建立工业园区纺织生态产业链可行性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艳;基于DEA方法的指标选取和环境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萌;工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妍;郑宏媚;陆韩静;;城市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年12期

2 江寅;李乾;杨娜;敖朋;姚璐;;北仑区临港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思路探讨——以国内主要临港产业区经验为借鉴[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3 赵秋叶;施晓清;;城市产业生态网络特征与演进规律——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7年14期

4 吴未;范诗薇;欧名豪;;基于网络效能分析的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J];生态学报;2017年11期

5 胡科;刘晓磊;魏希文;Nath Reshmita;崔雪锋;;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中国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J];生态学报;2016年24期

6 唐静;;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年24期

7 赵秋叶;施晓清;石磊;;国内外产业共生网络研究比较述评[J];生态学报;2016年22期

8 冯惠玲;杨红艳;;信息资源产业共生效益提升及其政策启示[J];情报杂志;2016年11期

9 郭承龙;张智光;杨加猛;;林业低碳产业链的共生系统动力解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10 刘静;檀辉;张兆海;李亚茹;;化工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基于松弛变量测度的能源与环境绩效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丘东;政府R&D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3 王春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一帆;东北三省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涛;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时空动态演进与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张远景;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鑫琦;我国网络零售平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刘龙;中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张雷勇;我国产学研共生网络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茄莉;徐中民;;从演化的角度评价北京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2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徐永荣;吴昌广;;景观中心度及其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3 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4 王虹,叶逊;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05年07期

5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1期

6 周长益,冯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J];节能与环保;2004年04期

7 张延锋,刘益,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8 王军,刘金华,郭启民;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年01期

9 吴易明;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2年10期

10 王兆华 ,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艳;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系统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敏;许长新;;基于金融产业生态系统和谐的生态承载力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1期

2 吴鹏举;郭光普;;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培育及其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3 郭京福;毛海军;王建斌;;产业生态系统的特性与实施对策[J];学术交流;2010年09期

4 王静远;;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模式及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5 李春发;王向丽;;基于生态学的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基本架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肖松文,张泾生,曾北危;产业生态系统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矿冶工程;2001年01期

7 王晓凤,周庞,王晓华,赵晖;浅析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J];经济师;2002年01期

8 赵宗更,王晓凤,郭凤兰;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J];经济师;2004年03期

9 张青;许谋;李克荣;;矿区产业生态系统构建[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10 韩凌;;对产业生态系统规模经济特征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海兵;杨蕙馨;吴炜峰;;价值链断裂、新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我国企业全球研发[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张汉江;李海霞;;构建和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武慧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峰 通讯员 陶青 赵军宝;构建支持创业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N];杭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梁爽;打造智能文印产业生态系统[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4年

3 ;专家“把脉”推广“北斗”应用 需要多方共建“北斗产业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4年

4 计世资讯;数据产业应注重“链条”效应[N];网络世界;2011年

5 吴钢;平台运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竞争焦点[N];人民邮电;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晓虹 宋显晖 见习记者 魏康;建设一区多园 发展特色产业[N];珠海特区报;2012年

7 记者 刘小荣;江西慧谷用友南昌产业园开工[N];江西日报;2011年

8 黄芳 记者 陶婧;江西慧谷—用友南昌产业园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勇;生态茶产业大有可为[N];铜仁日报;2011年

10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 孙会峰;构建自主信息产业生态系统迫在眉睫[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艳丽;纺织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D];东华大学;2012年

2 鲍丽洁;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邓华;我国产业生态系统(IES)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石家庄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演进仿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唐岩;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静怡;中美网络广告产业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向丽;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5 伍琴;产业生态系统的演进及其供应链管理战略[D];湖南大学;2006年

6 杨建超;基于能值的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7 程静跃;舟山群岛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董雪静;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高新区发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韩腾越;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演化过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金明;基于汽车产业的企业生态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8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98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