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特区建设研究
本文选题:衡阳 + 承接产业转移 ; 参考:《南华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必须有人才资源作为保障,这与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是一致的。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同意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衡阳市作为湘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衡阳市目前紧缺高端创新人才、技能型实用人才等,衡阳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本文参照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根据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和人才工作的现状,系统制定了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特区建设方案。从思想原则、人才规划、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市场、人才发展环境六个角度提出了人才特区建设方案,同时给出了保障机制,从政策、组织、资金、文化层面来保障人才特区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本研究可以改善衡阳市人才现状,为衡阳的产业转移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促进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深入推进,还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人才工作提供现实参考,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还可以为人才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id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first resou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human resource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work, there must be human resources as a guarantee. In October 2011,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in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and agreed to under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in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as a central city in southern Huna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Hengyang is in short supply of high-e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killed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Hengyang's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alent bottleneck. According to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of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taking industry transfer and talent work in Hengyang city, this paper formulat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Hengyang special zone for accepting industry transfer talents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six angles of ideological principle, talent planning, talent introduction, talent training, talent market and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special zone of tal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rom policy, organization, fund, Cultural level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lent zone construction program. This study can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gyang talents, provide 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for Hengyang's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promote Hengyang's undertak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t can als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 work in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this paper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can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alent field.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肇斌;;对评价经济特区建设成就的几点看法[J];学术研究;1985年04期
2 谭兆鹏;特区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州教育;1988年04期
3 刘文韶;特区成型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4 肖碧文;论深圳特区企业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5 周文彰;;强化大特区干部的特区意识[J];海南师院学报;1992年01期
6 张军;;深圳特区曾多次被质疑[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8年12期
7 黄卫平,汪永成;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圳特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8 杨尚勤,刘其智,马朝阳;创办教育特区 再铸西安辉煌[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于存海;论中国西部贫困特区建设的内涵与制度性建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2期
10 欧阳林夕;;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特区政策 意义重大[J];创造;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振洲;;河北省环首都人才特区建设初探[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吴克辉;;广东经济特区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3 高兴民;;特区产业结构国际化取向探讨——对深圳的关注与思考[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谢名家;;构建特区现代文明形象[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挺;;广东特区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构想——《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提要[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董小麟;;深圳特区的自主创新力及其启示[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运源;;关于新时期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的探讨[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程昭星;;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试论邓小平建设海南经济大特区思想的形成[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9 赵鹤芹;;珠海生态文明新特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10 胡培兆;;老特区新构想[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平 实习生 余静岚;感受特区建设巨变[N];厦门日报;2010年
2 魏黎明;特区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林晓营 祝立芳;特区水兵的特殊作为[N];解放军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人才特区谋发展 党管人才是根本[N];北京日报;2011年
5 胡德平;特区货币缘何不了了之[N];南方周末;2011年
6 记者 陈洪镔 通讯员 孟海中 田祥;发挥特殊地位作用 助力特区建设发展[N];汕头日报;2013年
7 张传发;警惕房价暴涨将“新特区”拖入歧途[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玫邋通讯员 邱妙芳;深圳大学因特区而生共特区成长[N];深圳特区报;2007年
9 赵琳;党报老总惊叹特区建设之美[N];厦门日报;2006年
10 李晓平 王文静 方燕;畅谈特区25年巨变 献计厦门跨越发展[N];厦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胜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曹普;论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丹利;衡阳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特区建设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张海量;国家在深圳特区制度变迁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黄志乐;深圳特区一体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4 刘冯涛;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D];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
5 胡志翔;新疆内陆特区建设的法制保障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孟俊成;特区示范型制度变迁[D];山东大学;2012年
7 陈银姣;高等学校内部“学术特区”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郭宏忠;生态特区建设理论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徐怀科;国家农业生物科技特区的战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孙超超;新疆沿边经济特区建设及极化效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9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02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