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0-03-26 00:38
【摘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河南省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一直都比较靠前,高技术产业的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湖北。但是近些年来,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急剧下降,而新的优势产业还未成规模,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弊端日益凸现,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纵观国内外的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解决河南省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必须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所以科学客观地评价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从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撑、转化和产出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的高技术产业各行业技术创新现状。然后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从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撑、转化和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由14个指标构成的全面客观评价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利用2009至2011年三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的高技术产业五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支撑能力、转化能力和产出能力进行了实证的分析评价,从横向的各行业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弱,其它三个行业在两者之间。实证结果还发现了河南省的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即:(1)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以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2)技术创新能力不稳定,有些行业的波动很大。(3)河南省高技术各行业在自身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吸收转化、其它四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支撑和产出是制约其各自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本文随后分析了这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本文根据实证评价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政府和高技术企业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3.1;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逄晓婷;谢丽威;;议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2 王凯君;;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年08期

3 徐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年08期

4 李娜;李建华;于晓红;;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一个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0期

5 徐玲;武凤钗;;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6 李武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行业特征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我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7 王娟茹,潘杰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2期

8 徐欢;庄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年01期

9 杨建国;;嘉兴创新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09年04期

10 李凯;马爱霞;;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旭红;;增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张志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3 袁建平;李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迎接入世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汪玉平;郝利军;;优化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5 范庆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集团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陆剑南;满颖;;加强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1)[C];2001年

7 高凤妮;高爱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龚慧伟;;试论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及对策[A];上海烟草系统200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6年

9 梁静;段进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骏生;浅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2年

2 文轩;技术创新能力将重塑网贷生态新格局[N];国际商报;2019年

3 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褚现英;激活企业创新力[N];中国化工报;2015年

4 记者 孙大卫;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N];辽宁日报;2019年

5 记者 张竞f3;技术创新能力 郑州遥遥领先[N];郑州日报;2019年

6 特约记者 尹林发;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密集实施新举措 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N];中国航天报;2018年

7 记者 高原雪;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言献策[N];河北日报;2018年

8 ;加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支撑航天强国建设[N];中国航天报;2018年

9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据强国[N];中国电子报;2017年

10 邵阳市科学技术局 段邵宁;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N];邵阳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伟;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评价及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姜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模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杨洵;企业集群的生成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谢群;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胡珑瑛;高技术产业群形成机制和聚集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侠飞;创新系统视角下产业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交互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刘沛罡;产业结构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流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延伟;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鸿振;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叶少丽;江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索玉刚;汽车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海生;河北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年

6 徐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7 范一;陕西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8 徐梓睿;不同产权结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王静;国内典型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樊雯;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00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00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