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3:23
【摘要】: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关系居民食品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小麦种业是稳定小麦种植、提升产量及品质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意义:一是保障小麦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二是促进小麦种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分析种子产业对小麦生产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研究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迅速造就一批强势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小麦种子产业,及时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多、更好地优良品种,促进种业结构调整,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天津市的小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共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品种主要来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共认定、审定、引种小麦品种101个,现已退出83个,现有小麦种子企业6家,制种基地1.2万亩,企业规模较小。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种子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缺乏核心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天津小麦种业的主要问题。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天津必须发展科技型种子产业,打造种源农业,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武装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在种子基础设施建设上上档次、上水平,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手段上不断创新,开发国内外大市场,使天津小麦种业不仅能为本市农业生产服务,还要在国内国际种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推进天津小麦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有:加快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提升商品种子繁育能力;促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严格种子市场监管。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具有发展小麦种业的自然条件、传统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优质、特用小麦种子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天津小麦种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竞争,规范企业管理机制,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整合小麦种业资源,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3、品种研发实行商业化育种,打破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体制,政府科研经费优先保障企业研发育种需求,以产业化为目标,面向市场开展品种研发。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品种研发后补助、科研人员流动、种子生产保险、制种基地补贴等方面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图文】:

区域图,小麦生产,区域图,世界


图 2-1:世界小麦生产区域图Figure 2-1: World wheat production areas拿大小麦是受出口驱动的产业,主要采取优质小麦战略,主要用于制作面包、面条(Milton Boyd,2005)。加拿大小麦种植面积达 1000 万 hm2,集中在加拿大西部和加拿大小麦的主栽品种是 CWRS。该品种属于硬粒红小麦,特点是制粉和烘焙品质工面包和面条。该品种常年总产量约 2500 万吨,占加拿大全部小麦产量的 60%,口小麦。随着育种科技的进步,加拿大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上世纪 50 年代,加拿

示意图,优势区,示意图,冬麦


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从寒带到热带,从盆地到丘到 4000 米以上的高原都有小麦种植,区域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由于土件、品种类型、种植制度、生产水平、管理技术等各异,我国小麦生产划分为多,包括 4 个主区和 10 个亚区,具体为:北方冬麦区(亚区包括北部冬麦区、黄淮麦区(亚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春麦区(亚区包、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冬春兼播麦区(亚区包括新疆冬春兼播麦区、青藏我国小麦种植制度多样化,不同地区小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和一国的小麦种植品种主要是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和密穗小麦品种占比很行审定制度,经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品种才能用于生产。根据春化类型,普通小小麦、春性小麦和半冬性小麦三个类型。国小麦种植面积约 4.3 亿亩,约占粮食总面积的 25%。但由于小麦种植经济效益用地面积减少等原因,近年来,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2003 年,全国小00 万 hm2,比 1997 年面积减少了 26.8%。在政府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和小麦价格种面积区域稳定,播种面积常年在 2200 万 hm2左右。我国小麦平均亩产 244 公 25 位。每年小麦总产量约 1.1 亿吨,占粮食总产的 21%。小麦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小麦总产 9964 万吨,比 1978 年增产 4580 万吨,产量增加了 8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法宏,张立顺,董玉红,王旭清;把握入世机遇,加速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2 刘秉华;杨丽;;小麦育种革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发展前景[J];北京农业;2007年14期

3 孟凡华,崔淑兰,刘秉华;小麦矮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评价[J];华北农学报;2000年S1期

4 王绍中,李春喜,章练红,崔转玲;小麦品质生态及品质区划研究 Ⅰ.河南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地区差异[J];河南农业科学;1995年10期

5 林作楫;董中东;雷振生;吴政卿;杨会民;;小麦高产育种中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6 刘东,李瑞峰,刘绡立;大穗型小麦品种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6期

7 刘秉华,杨丽;“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J];科学通报;1991年04期

8 于经川,刘兆晔,姜鸿明,刘维正,马淑丽;小麦株高整齐度的初步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高翔;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与发展策略[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1期

10 赵俊晔,于振文;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600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00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