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文化产业视角下贵州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变异与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0 19:47
【摘要】:贵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合理开发非遗资源,已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围绕“文化遗产”出现的文化产业正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在此步伐和潮流之下,黎平侗族非遗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文化产业视角下,以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变异与产业发展为研究主线,对黎平侗族非遗的历史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非遗传承人群体、非遗发展现状及传承困境等进行研究。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变异与经济互动关系地分析,以及对黎平侗族非遗产业的发展动因和思路地探索。非遗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媒介,因而对传承人群体地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传承人群体地研究,可以了解黎平侗族非遗出现文化变异的原因、生活环境的变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对于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产业发展地研究,论文以已经实现产业化的“侗族刺绣”、正在探索产业化的“侗族大歌”、能否进行产业化的“侗族记间习俗”为研究对象。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与分析:一、对黎平侗族非遗的源流及现状进行论述,梳理黎平侗族的非遗资源、发展历程及传承困境;二、分析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变异,论述黎平侗族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文化式样;三、运用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知识,引用经济学理论的“激励机制”“经济预期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分别对“侗族大歌”“侗族刺绣”“侗族记间习俗”进行经济分析。探讨在黎平侗族非遗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是非遗文化变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文化变异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两者关系极其紧密,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四、思考与解决黎平侗族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黎平侗族非遗的传承机制;非遗产业化的规范性;政府主导、社会合力等发展对策。针对黎平侗族非遗产业化中,商品模式单一、金融支持匮乏、缺乏人才、市场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创新商品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注重人才培养、培育市场等对策。
【图文】:

政区,侗族,遗产


遗产业的发展前景,首先必须了解当下产业的发研究对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价值、技艺演变过程非遗产业的经营现状等进行梳理分析。论文试引”“经济预期”“市场需求”,分别对 3 个侗族非”“侗族记间习俗”进行研究,分析非遗产业与公司、市场、产品等层面,分析政府的文化政策平侗族非遗产业化中的政府行为和个人行为,为个新路径。南部,位于长江、珠江上游,森林覆盖率达 74.,经纬度在东经 108.31’—109.31’,北纬 25.4走向方位,总面积约为 310 平方公里,海拔约在性湿润气候。

局部图,黎平,街景,局部图


银饰店、侗族大歌培训基地等侗族非遗的街道,是黎平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街区。 图1.2 黎平翘街景区局部图田野点二:黎平县尚重镇。尚重是国家级非遗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玉竹的故乡,位于黎平西北面。尚重的务弄村与朱冠村为论文田野调查重点村寨。务弄村,由大务弄和小务弄两个自然寨组成,,周围分布着 12 个村寨,朱冠村便是其中之一。与务弄村的语言和服饰完全相同的有 6 个村组,其他村组语言可以互通,但语调却有不同,歌曲的曲调也有差异。尚重地处偏远,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基于种种原因,尚重的交通至今未能得到改善。图 1.3 尚重镇朱冠村村口尚重是黎平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记间习俗等非遗的富聚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鸿毅;韩涵;;文化视野下的侗族建筑[J];建筑与文化;2018年12期

2 刘昊鑫;;浅谈通道地区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9年13期

3 孙万心;;侗族文化“三宝”[J];民族大家庭;2018年01期

4 袁雅清;;浅谈侗族织锦中太阳纹样的来源[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5 李雯;;浅谈黔东南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7年08期

6 陈芳;张凯;;论贵州侗族“以歌替书”民间儿童教育传统的形成[J];北方音乐;2017年12期

7 唐云;靳小水;;侗族建筑形式剖析及侗族文化寻绎[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10期

8 陈全瑶;潘齐欣;;谈黔东南侗族文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年02期

9 杨通华;杨清江;张显强;;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的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周菁;王蕊;;侗族建筑及其保护与开发研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杜宇;;侗族文化对环艺设计的启示[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C];2019年

2 马诗浩;邓霞;王优;王璐;孙月圆;马诗浩;;民族内隐论对双文化侗族高中生自我构念动态性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9年

3 汪兴;;侗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朝阳、大湾村的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文化扶贫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4 杨定;;试论糯稻文化在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中的地位[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经华;;传统重建与乡村复兴——旅游扶贫背景下寨沙侗寨的发展思考[A];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文化扶贫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金黄;研习侗族文化,香港青少年感受到祖国之美[N];中国文化报;2020年

2 吴运坤 李家禄;《侗族酒文化》,侗家生活的温暖图景[N];贵州日报;2019年

3 陆祖韩;我省42个村寨被命名为第二批“魅力侗寨”[N];贵州民族报;2016年

4 穆巍;黎平肇兴镇——弘扬侗族文化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N];法制生活报;2017年

5 卢惠龙;遗世独立的贵州侗寨[N];中国青年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潘建;红色旅游让侗乡之都大放异彩[N];贵州政协报;2017年

7 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新通道”:让侗族文创走向世界[N];湘声报;2017年

8 湖南日报记者 沙兆华 通讯员 胡益龙;皇都侗族文化村:“民族旅游+”大放异彩[N];湖南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蔺壮壮;杨苗:让侗族的优秀文化“走出去”[N];中国青年报;2015年

10 中共三江县委中心组;写好侗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章[N];柳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院伶;基于侗族建筑文化记忆传承的手机APP信息设计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周子超;侗族“三月三”口头文学的民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3 刘畅;清代黔东南侗族地区官办儒学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4 石宁展;清末民初侗族地区侗款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

5 吴正竹;文化产业视角下贵州黎平侗族非遗的文化变异与经济分析[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6 张芷s

本文编号:2657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57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