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产业集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发布时间:2020-05-30 20:07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并且现阶段中国人口红利、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下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高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制造业急需实现总体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在产业结构的转型进程中,作为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集聚同时通过与制造业产业的协同集聚的方式为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做出积极贡献。生产性服务业显然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存在联动互利机制,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聚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系。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掌控着全球价值链中的部分产业研发设计等重要环节,锁定在价值链高端位置,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创新研发的重要环节则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处在低端位置。因此,从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展开研究,可以在某些方面为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上升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产业集聚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细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水平、协同集聚水平与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构建了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核心解释变量指标,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从产业集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理论分析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通过推动产业成本的降低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从而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知识、技术等的溢出效应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协同集聚通过竞争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第二,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中低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整体处在较高地位,而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在近几年增长迅速;从制造业集聚与细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指数来看,制造业集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等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增幅较大,但整体处于劣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更高。第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来看,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从分技术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低中、高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而制造业集聚对低中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从产业间协同集聚角度来看,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更明显,而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正向作用不显著。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我国要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应该不断提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和质量,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始终将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合理配置人才分布结构并加强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拓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坚持做好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
【图文】:

行业,指数变化,制造业,视角


-4-逡逑图3-1邋2005-2016年制造业分行业集聚指数变化趋势逡逑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如上图3-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行业视角来逡逑看,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集聚趋势明显加强,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计算逡逑机电子和光学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金属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等。其中计算逡逑机电子和光学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产逡逑业,这些产业的集聚会带来较强的规模经济效益,且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对于逡逑16逡逑

趋势图,行业,指数变化,生产性服务业


邋-^ 逡逑图3-2邋2005-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指数变化趋势逡逑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如上图3-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行业层逡逑面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科学研宄技术逡逑1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华;;以服务业引领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对外经贸;2019年07期

2 周永亮;;谁是价值之王?2019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500强榜单即将揭晓[J];智慧中国;2019年09期

3 赛迪智库制造业"双创"形势分析课题组;;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J];电器工业;2019年04期

4 毕见学;;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9年06期

5 王兴全;;四川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9年13期

6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全球竞争优势创造[J];社会科学家;2016年12期

7 付珊娜;刘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17年02期

8 王思雨;曹瑾;;德国制造业产业政策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政策转型升级的启示[J];纳税;2017年14期

9 钟涛;段胜男;;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与市场规范化问题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7年08期

10 阮锦;;京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J];智富时代;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2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3 张志元;;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5)[C];2015年

4 刘莉;;拖拉机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透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高敬峰;;金融危机下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探讨[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6 李宁;王玉婧;;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A];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7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与实证测度[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潇博;;标准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对策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8年

9 曾晓文;刘金山;;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比较[A];市场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岭南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6年

10 张博;;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A];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丽敏;高质量发展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2 记者 周琼 通讯员 任社;我市发布制造业产业人才指数[N];宁波日报;201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韩文龙;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4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薛华飞;着力打造制造业强市[N];青岛日报;2019年

5 记者 孙大卫;力争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六成以上[N];辽宁日报;2019年

6 赛迪智库制造业“双创”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制造业“双创”:打造资源高度富集平台[N];中国电子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温斯琪;齐心协力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N];长春日报;2019年

8 记者 徐佩 通讯员 娄正坤;高端装备制造业迈向2000亿元新目标[N];嘉兴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王龙飞;制造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N];山西经济日报;2019年

10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席枫;提高先进制造业质量 加快高质量发展[N];天津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国东;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唐甜;服务业发展效率、集聚及对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追随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王映川;中国先进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4 王磊;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5 冯剑;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和效应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

6 王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谢智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杨立强;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外包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周文良;制造业的集聚、扩散及其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竞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年

2 王晓帅;吉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张凯龙;GKH支持宁波市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4 郭艳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贸易升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5 王振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年

6 范婷婷;GL区地方政府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7 赏书燕;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制造业双向FDI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8 苏昕;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9 潘弘扬;C2M模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

10 逯畅;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增长动力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8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88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