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及农户参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8:22
【摘要】:民族地区作为我国一块相对落后且重要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缓慢,而民族地区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民族地区长期处于一种“贫困陷阱”状态。而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效率高、优势大、适应性强的经济组织形式,为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本文以大湘西的农业产业为例进行分析,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处于一个雏形阶段,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种植或养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最基本的前提,以及如何促使民族地区农户有效参与既是农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基本动力也是其内在的本质要求。所以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理论与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评价与发展现状的识别→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机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中的农户研究→农户参与路径分析→以湘西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农户有效参与的对策→结论。 首先,本文对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概念界定,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其次,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进行发展状况评价和发展阶段识别,进而从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生命周期形态来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机理进行分析。 第三,分析农户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农户参与行为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 第四,分析农户的参与路径及其有效参与路径的选择。 第五,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湘西为例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及农户参与路径进行案例分析。 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农户有效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图文】:

动力机制,阶段,民族地区,块状经济


图 2.1 孕育阶段动力机制的作用关系(一)外部动力因素。农业产业集群与其它产业集的区别在于自然资源是主导其形成演化的关键要素。民族地区的地域、气候类型多样,整体上污染较少,这些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准备了较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使不同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形成较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同时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多样,这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历史优势和人文环境,有利于民族地区把特定的文化内涵注入到相应的块状经济当中去。从而可以使特色块状经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其得到更快的发展。市场需求引导着农户进行生产和投资,以前民族地区的农业大都是传统的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主,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生活需求自然也就丰富多样,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就有了进行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的激情,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在改变然而这时候农户的生产是盲目的,不稳定的。政府引导在这个时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分析和引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建立示范基地,培植模范大户等方式来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成果,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集聚等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体系,扶植龙头企业,民

动力机制,农业产业,销售企业,农产品加工


政府政策以及企业家精神。同时,集群内部的学习扩散机制,企业间竞合机制以及企业创业活动的作用力越来越强,它们在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如图2.2所示。图 2.2 形成阶段动力机制的作用关系(一)外部动力因素。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阶段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就因为某区域的资源禀赋而吸引了一些农业加工或服务企业的集聚,这样他们不但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而且降低了其生产成本而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民族地区也将会有所完善,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会在市场拉动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因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标准化、安全化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那种传统的生产模式就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所提出的以上新要求。有需求就会有盈利的机会,此时,作为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可以凭借其所具有的一定规模经济的优势,能够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较为充裕的原材料,此时可以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动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创造较好的赢利空间,一头有较为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一头有较为广阔的产品需求市场,从而可以吸引或者在农户内部产生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鑫;;民族地区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年24期

2 黄文;;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意形象与产业集群探析[J];软科学;2009年12期

3 董洪清;;基于资源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探析——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3期

4 周运兰;;产业集群、生态位约束与民族地区企业融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年02期

5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6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7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8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9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10 李红梅;;低碳经济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新视野;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举先;巴东着力打造产业集群[N];恩施日报;2008年

2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3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8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10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0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00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8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