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1:50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培育优势产业的力量不容忽视。在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充分考虑到集群大环境的影响。按创新的强度及市场细分,将技术创新分为破坏性创新及延续性创新,本文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破坏性创新模式及延续性创新模式的影响。基于文献的梳理分析,本文总结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破坏性创新及延续性创新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研究假设。产业集群疏松网络、弱联结网络对集群内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对企业开展延续性创新具有负向影响;而密集网络、强联结网络对集群内企业开展延续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对开展破坏性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不同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密度、网络联结强度与两种创新模式之间的关联模型。在Net Logo环境下对模型进行多次仿真实验,收集仿真数据,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得出结果验证假设。最后,选取小米案例对其破坏性创新模式成功的原因做分析与讨论,对假设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联结强度与破坏性创新模式及延续性创新模式有关联关系,疏松网络、弱联结网络对破坏性创新有正向影响,对延续性创新有负向影响,而密集网络、强联结网络对延续性创新有正向影响。破坏性创新成功的原因复杂多变,但研究表明,其中疏松的网络密度、弱联结强度及简单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6;F273.1
【图文】:

破坏性创新,延续性,网络主体,创新网络


图 4.1 网络主体初始状态业集群创新网络,并对破坏性创新主体以及延续性创,其中破坏性创新主体以隐性知识为主而延续性创新0、700 条链(网络密度分别为 0.0113、0.3955)为例图 4.3 所示。

网络主体,知识水平


图 4.2 网络主体 20 条链的联结图 图 4.3 网络主体 700 条链的联结图随后随机抽取五个破坏性创新主体作为五个领域的隐性知识专家并随机抽取个延续性创新主体作为显性知识专家,统计整个网络的初始知识水平。在整个循环程中首先判断主体知识溢出情况,企业主体首先确认自身拥有最少知识水平所在的识领域,首先在一级邻居(初始联结集合)中寻找合作伙伴并进行知识扩散与创新再在二级邻居中搜寻合作伙伴并进行知识扩散与创新,最后在整个网络中全局搜索作伙伴并进行知识扩散与创新。每次搜寻循环结束后再次统计网络主体的知识增长况。在进行一级邻居搜索时,首先判断一级邻居中是否有可以进行知识合作、知识散的伙伴,如果一级邻居中没有可以进行知识合作、扩散的伙伴,则设置参数为 1代表需要扩大知识搜索范围。如果一级邻居中存在进行知识合作、扩散的伙伴,则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一对一扩散。然后判断主体能否创新,知识创新带来知识增长将创新增加的知识的一部分增加到显性知识,一部分增加到隐性知识。最后,根据言调制机制的学习效率以及联结学习机制的学习效率判断主体能否吸收这项知识,能吸收主体的知识水平就会增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每次实验即每种联结状态下都会记录网络的初始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红;时遇辉;;长株潭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7年01期

2 毛才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4期

3 储霞玲;黄修杰;;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3期

4 杨秋叶;;基于网络结构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21期

5 左玉帅;秦玲玲;;浅谈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的确定[J];现代商业;2016年03期

6 尹慧君;;基于信息化的邯郸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年03期

7 党晓岚;;浅析产业集群创新[J];内燃机与配件;2016年08期

8 李海凤;;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与厂商学习、知识积累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1期

9 郑焱;李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5年11期

10 郭金花;吉志勇;;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J];智富时代;201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胜利;;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运作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蔡猷花;陈国宏;刘虹;蔡彬清;;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整合交互影响模型及仿真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刘文彬;;基于中间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胡振华;朱豫玉;;基于企业竞合行为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志燕;孙玉忠;肖玲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兰;;技术权力影响下的半层级式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9 陈树文;高琼;;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困境与建议[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李武;;标准化战略推动金刚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丽;聚力电机电器实体经济 驱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N];闽东日报;2017年

2 记者 郭树勋;示范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N];焦作日报;2017年

3 陈伟英 市委党校副教授;探索中山产业集群创新的途径[N];中山日报;2015年

4 周明生;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N];浙江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远明;引进重大研发机构 助推产业集群创新[N];三明日报;2014年

6 翁贤杰 曾宏坤;玉山产业集群创新升级[N];江西日报;2013年

7 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孙金康;产业集群创新:闵行正当时[N];上海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罗和理;国鼎机械依托 产业集群创新产品拓市场[N];石狮日报;2010年

9 周明生 王辉龙;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N];新华日报;2005年

10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的六大动力来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炜炜;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D];武汉大学;2014年

2 姜江;长株潭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牛旭东;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4 李志刚;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赵斯亮;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合作机制及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曹群;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恩廷;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庞俊亭;虚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刘新艳;区域环境对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楚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包迪;基于创新网络结构优化的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宋会颖;临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对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5 任静;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6 高红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7 赵梨

本文编号:2729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29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