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乌兰布和沙产业园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17 06:35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加之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我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土地资源紧缺、粮食供应不足、人口爆炸的前提下,如何高效利用沙区资源、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条件变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潮。近年来,多地实践证明,在沙区发展沙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是一种有效治理荒漠化和贫穷化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沙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并可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判断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配置是否合理。本文以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中的金字塔原理和MECE原则分析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子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该研究区域的SD模型,仿真模拟两类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沙产业高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分析结果并提出提升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策略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到2018年,高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承载力指数从0.26快速上升到0.70;(2)水资源供需差额在2014年到2024年间始终是正直,虽然无需从外界调用水资源,但是也要提高节水意识,如加强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技术等;(3)通过改变控制变量的数值,制定了现状延续型和协调发展型两类情景模式。最初一个阶段,现状延续型模式占明显优势;但是可以遇见,到了2024年,协调发展型模式反超现状延续型模式,成为适合园区发展的合理方案。本文通过对乌兰布和沙产业园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探讨了沙区资源环境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规律,这对于自治区打造一个以治沙为主兼发展沙区生态产业的基地具有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4
【图文】:
高新区规划范围图
图 3.1 VensimPLE 软件的操作界面Fig 3.1 VensimPLE software interface3.2 指标构建原则与代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2.1 指标构建原则在评估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数量繁多,并且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所以为了有效、准确的表达这样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整体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资源、经济、环境、社会 4 个子系统来分析乌兰布和沙产业园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了准确的得到分析结果,选择建模的评价指标应该具备代表性、
图 3.9 土地利用率仿真方案对比图Fig 3.9 Land utilization simulation plan comparison chart供需水差额从图 3.10 可以看出,2014—2020 年间,协调发展模式和现状延续模式两者的水差额几乎相同,但从 2021 年开始,协调发展型的耗水量明显高出现状延续型水量,所以才导致协调发展型的供需水差额越来越小,但差额一直都是正值,暂时无需向外界调用水资源或者调整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4
【图文】:
高新区规划范围图
图 3.1 VensimPLE 软件的操作界面Fig 3.1 VensimPLE software interface3.2 指标构建原则与代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2.1 指标构建原则在评估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数量繁多,并且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所以为了有效、准确的表达这样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整体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资源、经济、环境、社会 4 个子系统来分析乌兰布和沙产业园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了准确的得到分析结果,选择建模的评价指标应该具备代表性、
图 3.9 土地利用率仿真方案对比图Fig 3.9 Land utilization simulation plan comparison chart供需水差额从图 3.10 可以看出,2014—2020 年间,协调发展模式和现状延续模式两者的水差额几乎相同,但从 2021 年开始,协调发展型的耗水量明显高出现状延续型水量,所以才导致协调发展型的供需水差额越来越小,但差额一直都是正值,暂时无需向外界调用水资源或者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怀;李旭东;;山地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分析:以贵州乌江流域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年03期
2 郭亚峰;刘平辉;朱传民;;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9年06期
3 黄志英;刘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环境与发展;2018年02期
4 何云玲;刘雪莲;杨焰;马石林;付保红;谈树成;;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7年01期
5 王夙理;;搞清雄安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多大[J];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02期
6 张兴;桂梅;;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2017年08期
7 赵昕;;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J];环境与发展;2017年06期
8 马文辉;;中国区域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探析[J];现代园艺;2017年18期
9 付云鹏;马树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以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年02期
10 王晓鹏;丁生喜;;青海省重点开发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铨昂;黄祥燕;韩景超;;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浅析[A];标准化改革与发展之机遇——第十二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周先元;贾滨洋;黄建;江沂t
本文编号:2759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5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