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对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276.44
【部分图文】:
府提供公共产品”作为集群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同时环系统的重要构成,区域环境的质量对集群创新能力有为集群学习能力受到知识资源、集群文化、社会资本和]。Bramwell&Nelles 等(2004)的研究表明,现代的企较高,企业集群的形成除了需要有众多相关联的企业集构[130]。Maskell & Malmberg(1999)等人认为企业在进具备了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区域环境,区区域相关产业的网络结构程度、技术基础设施、制度与区域环境就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131]。Feldman(技术资源的供给高度相关,如大学研究开发机构的密集生产者服务网络的完善程度,都能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2]。Porter 等利用 17 个 OECD 国家 1973-1996 年的统计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该研究也是间接的反映了环境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作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彭灿,杨玲(2009)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相关关系[187]。张荣祥,伍满桂(2010)设计了有关网络动态能力、创新网络的相关量表,并对 143 家创业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的实证结果认为创业企业的创新网络质量以及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141]。上述的这些研究对我们下文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基础,但是从现有的分析来看,一方面围绕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还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界定和测量工具,现有的一些定量分析业创新能力的测量,或者仅对网络动态能力的测量,这和本文的研究概念还4、区域环境、集群创新能力和集群创新绩效整体关系的研究从上面的相关综述中可以注意到对上述两个变量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较者之间关系共同关注的较少。不过一些类似的研究也可以为本文提供借鉴。略研究小组(2003)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指出,由基础设施、创业环融支持、创业精神、劳动者素质等要素构成的创新环境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域创新能力又是宏观经济绩效提高的重要原因。
下进行了录音,并且根据 Yin 的“24 小时规则”,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及时地将当天的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资料。同时,我们还从公司网站、相关项目文件、数据库文献及其他互联网渠道收集二手资料以进一步充实案例写作资料。根据 Yin 的建议,本论文采用了多数据来源的方法来保证研究效度,并且遵循了三角检验法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1、我们向多个受访者对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比照不同受访者对此问题回应态度的异同性;2 将事后分析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档案文本形成资料,与访谈收集的一手数据作比较验证,以减少受访者主观意见带来的质性数据误差;3 将案例初稿反馈给访谈对象,请其进行核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和完善,从而确保所获得的资料的可靠性。3.2.3 研究过程本研究的过程设计采用的是交互式策略,就是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比较和结论归纳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目前,在质性研究中,交互式策略还没有固定的一套标准研究流程可供遵循。但是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这两种具体质性研究方法却具有相对成熟的过程模式,所以本文以其相对成熟的过程模式为中心,归纳出了一些概括性的步骤。这些步骤并非绝对遵循先后的线性顺序。操作流程图如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2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具有三大作用[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0期
3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4 王兴元;孙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双钻石”框架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2期
5 赵涛,牛旭东,艾宏图;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分析与建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曹洪军;张红霞;王鹏;;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7 王春梅;袁继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框架模型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7期
8 曾万平;唐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10期
9 谢丽君;何燕子;;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年11期
10 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党胜利;;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运作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刘文彬;;基于中间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胡振华;朱豫玉;;基于企业竞合行为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明生 王辉龙;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N];新华日报;2005年
2 周明生;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N];浙江日报;2005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的六大动力来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翁贤杰 曾宏坤;玉山产业集群创新升级[N];江西日报;2013年
5 李炳芳 许洁晨 谢开飞;福建三明: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助推产业集群创新[N];科技日报;2014年
6 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孙金康;产业集群创新:闵行正当时[N];上海科技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杨文利;从企业创新到产业集群创新的跨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丘海雄 于永慧;借鉴欧盟经验 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刘晓冬;全球最大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托县[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记者 黄姿娜;科技事业保持强劲发展[N];柳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曹群;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志刚;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刘新艳;区域环境对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牛旭东;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斌;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郑蜜;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朱豫玉;基于企业竞合行为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犁军;东莞市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天明;基于自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理性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谢冰;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蒋自然;产业集群创新及其创新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岩;河北省产业集群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任静;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10 赵梨
本文编号:2822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2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