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以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缆产业集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12 16:15
   持续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推动传统生产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的转型和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基于价值网络动态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无为县特种电缆的研究表明,在集群内部创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通过构建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效连接、引进和集聚外部创新资源增加技术供给,是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基本动力和机制。其中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传统产业集群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部分图文】:

分布情况,中心度,创新网络,无为县


A1-A14表示;(2)与新产品研发市场信息获取相关的关系节点,包括电力设计院和产业联盟,用符号BB1-BB8表示;(3)特缆中心(安徽),用符号BC表示;(4)与新产品研发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符号BD1-BD14表示国内高校,符号BE1-BE4表示科研院所;(5)客户。其中,符号BF1-BF4表示国内企业,BG1-BG6表示国外企业。附表1列出了节点的分类和与符号相对应关键节点名称。图2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主要节点度数中心度分布资料来源:作者根据Gephi文件输出结果整理,2018。图2列出了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节点的度数中心度的分布情况。在创新网络中,度数中心度的分布分为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包括特缆中心(安徽)(BC)、上海电缆研究所(BE1)、电力设计院(BB1)、哈尔滨理工大学(BD1)和西安交通大学(BD2)。除了特缆中心(安徽)之外,上海电缆研究所、电力设计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是位于产业集群外部的关系节点,是创新资源的拥有者。样本企业与这些节点的相互联系和互动,一方面获取新产品研发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另一方面获取新产品研发的市场需求信息。第二阶梯是14家样本企业;第三个阶梯则包括国内外企业客户、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联盟在内的其他关系节点。表2列出了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指标。无论从样本企业

网络图,研究院,无为县,电线电缆


业集群升级的基本动力。因为特种电线电缆属于多品种和小批量产品,获取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是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前提。如图3所示,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新产品研发市场需求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上海电缆研究所为代表的研发机构、以电力设计院为代表的工程设计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和企业客户。上海电缆研究所电力设计院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安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他国外企业其他国内企业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铁路设计院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天研究院0%5%10%15%20%25%30%24.19%22.58%9.68%8.06%6.45%6.45%4.84%4.84%4.84%4.84%3.23%图3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新产品市场需求获取渠道的关系分布资料来源:作者绘制,2018。从图3中列出的产品研发的市场需求信息获取渠道看,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升级存在明显的区别。因为高端电缆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包括航空航天、军用舰船、高铁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国家大型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自主可替代产品出现之前,主要产品供应方是跨国公司。在国家大型项目的上马之前,国家级设计院、研究院和检测机构是最早掌握产品技术参数和市场需求的单位。同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过程中,产业联盟则是4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7卷①从价值网络图中可以看出,与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连接对象都是外部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因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

无为县,电线电缆,安徽大学,技术合作


作为重要的检测检验机构,无论是特缆中心(安徽)①还是上海电缆研究所都掌握着新产品的技术、品质和原材料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在外部创新资源的推动下,高沟镇产业集群逐步从普通电线电缆发展为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特缆中心(安徽)上海电缆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高压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高校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大学12.77%20.21%15.96%13.83%8.51%7.45%6.38%6.38%4.26%2.13%2.13%0%5%10%15%20%25%图4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创新网络产品研发技术合作关系的分布资料来源:作者绘制,2018。因为电线电缆行业的特殊性,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始终需要检测活动。在2014年特缆中心(安徽)在无为县成立之前,主要依赖上海电缆所进行新产品的检测。随着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向特种电线电缆产业的升级,检测的频繁性和知识积累的专用性推动了特缆中心(安徽)的成立。上海电缆研究所的检测业务面向全国,同时为高沟镇的产品做一些高端和特殊要求的检测。在产品外销的过程中,德国莱茵集团负责无为县电线电缆企业进行出口的检测和认证,其中的TUV标志是德国TUV专为元器件产品定制的一个安全认证标志,是产品出口欧洲的要件。随着特缆中心(安徽)的成立,企业不再依赖上海电缆所和国际机构的认证,而是通过特缆中心联系外部资源展开检测活动,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和提高了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和效率。特缆中心(安徽)54.29%上海电缆研究所德国莱茵TUV集团0%10%20%30%40%50%6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5年02期

2 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年12期

3 刘新艳;赵顺龙;;集群氛围对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企业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7期

4 邵安菊;;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上海制造业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04期

5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aijun Wang;Sardar M.N.Islam;;Construction of an Ope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ts Mechanism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2017年01期

2 刘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23期

3 刘鸿宇;杨彩霞;陈伟;王海晶;;云计算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发展对策[J];求索;2015年11期

4 李福;曾国屏;;创新的哲学内涵: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解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5 高帆;;中美两种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及交互作用[J];学术月刊;2015年11期

6 胡彪;付业腾;;天津市创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J];价值工程;2015年32期

7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11期

8 林仁红;邹昭晞;;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以广东东莞创新平台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9 段琪;麦晴峰;汪波;张宇;;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11期

10 朱一青;;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2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刚;刘仿;徐峰;彭新敏;;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1期

2 刘志彪;;我国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与债务风险:形成机制与化解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俞珊;郝斌;任浩;;开放式创新下的价值共创:理论回顾与拓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盛亚;朱柯杰;;创新失灵与政策干预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2期

5 张月友;刘丹鹭;;逆向外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5期

6 刘志彪;;战略理念与实现机制:中国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J];学术月刊;2013年01期

7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年01期

8 孟韬;;网络社会中“产消者”的兴起与管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3期

9 张平;余宇新;;出口贸易影响了中国服务业占比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10 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刚;刘捷;;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以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缆产业集群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2 王文涛;;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7年01期

3 刘冬梅;;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18期

4 伊长生;唐良玲;孙妍妍;;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以安徽高沟电缆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论坛;2017年12期

5 朱晓春;刘默;何宇星;杜晓丹;许恒博;侯敏;;光伏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展望[J];中国标准化;2017年19期

6 蒋石梅;张爱国;孟宪礼;张旭军;;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7 何大春;徐建军;吴习伟;;省级电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年35期

8 焦润;;无为县电缆产业集群发展探析[J];安徽科技;2008年06期

9 ;地方视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年01期

10 陈岗;徐勇明;刘旭升;刘小琳;;面向工业产业集群的区域能源系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电气应用;2013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宏骏;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背景下的合肥家电产业升级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0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80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