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
发布时间:2021-02-28 01:46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研究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部地区8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定量研究了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结果表明:①1993—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倒U型"趋势,经历了低水平耦合、趋向拮抗并最终走向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②中部地区内部,湖北耦合度最高,河南耦合度最低,山西和河南耦合度变化趋势较为相似;③中部地区人口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可以划分为协调型耦合、磨合型耦合、拮抗型耦合和低水平协调耦合等四种类型,不同地区耦合类型空间异质性明显,四种类型城市的比重为5.9%、16.6%、19.1%和58.3%;④人口与产业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特征。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19,39(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中部地区内部来看,各省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度变化与中部地区耦合度变化类似,均呈现“倒U”型变化且在2010年急剧下降。各省之间的拐点有所不同,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四个省份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而河南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安徽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综合看来,各省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与中部地区总体变化趋势较为同步。3.2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的区域差异
属于该类型的城市共49个,占中部地区的比重为58.3%。该类型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为1.7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5%。城市化水平为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较为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为18∶45.7∶36.3,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之间比较密切,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4.2 拮抗耦合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演进的时空特征——基于中国时间序列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J]. 梁树广,吕晓,张延辉.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2)
[2]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研究[J]. 周敏,丁春杰,高文. 生态经济. 2019(02)
[3]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邹璇,杨雪.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J].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8(10)
[5]劳动力结构变化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 江鹃,杨华峰,阳立高,于金柳,龚世豪,李永奇. 科学决策. 2018(08)
[6]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 刘成坤,赵昕东.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4)
[7]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江苏省县域尺度为例[J]. 吴连霞,赵媛,吴开亚. 人口与发展. 2018(02)
[8]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J]. 李春生.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1)
[9]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阿荣,浩飞龙,朱邦耀. 地理科学. 2018(01)
[10]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方大春,张凡. 当代经济管理. 2016(09)
本文编号:3055122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19,39(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中部地区内部来看,各省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度变化与中部地区耦合度变化类似,均呈现“倒U”型变化且在2010年急剧下降。各省之间的拐点有所不同,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四个省份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而河南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安徽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综合看来,各省份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与中部地区总体变化趋势较为同步。3.2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的区域差异
属于该类型的城市共49个,占中部地区的比重为58.3%。该类型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为1.7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5%。城市化水平为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较为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为18∶45.7∶36.3,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8个百分点。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之间比较密切,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4.2 拮抗耦合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演进的时空特征——基于中国时间序列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J]. 梁树广,吕晓,张延辉.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2)
[2]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研究[J]. 周敏,丁春杰,高文. 生态经济. 2019(02)
[3]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邹璇,杨雪.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J].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8(10)
[5]劳动力结构变化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 江鹃,杨华峰,阳立高,于金柳,龚世豪,李永奇. 科学决策. 2018(08)
[6]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 刘成坤,赵昕东.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4)
[7]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发展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江苏省县域尺度为例[J]. 吴连霞,赵媛,吴开亚. 人口与发展. 2018(02)
[8]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J]. 李春生.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1)
[9]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阿荣,浩飞龙,朱邦耀. 地理科学. 2018(01)
[10]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方大春,张凡. 当代经济管理. 2016(09)
本文编号:3055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05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