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23:11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西方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策略,来促成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说明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代表着国家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受到双重挤压,即部分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成本、商务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对此,我国为实现制造业复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质上是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关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学者们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后,认为在服务经济的形态背景下,增加由研发、设计、物流、商务服务组成的服务业投入,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及产出水平,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对于重庆市而言,特殊的地理区位与资源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来推动其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因此就生产性服务业对重庆市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与影响程度,从而对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回顾和梳理已有文献,借鉴相关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所产生的影响。(2)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描述。就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描述,先描述其总体发展情况,再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进行界定与现状描述。就重庆市制造业的分析,先分析其发展规模及现状,再从制造业结构的产值、技术、劳动力以及资产四个方面进行描述。(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实证考察。通过构建结构高度化与结构合理化指标来量化制造业结构的变化程度,运用面板数据来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定量分析,确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数量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重庆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支撑作用不强。其产值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与地区经济产值的比值在近10年内并没有明显提高。(2)重庆市制造业结构升级程度不高。重庆市制造业在产值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资产结构中并没有较高的优化程度。(3)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系数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估计参数值为0.005451,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每增加1,合理化程度会改善0.00545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估计参数值为0.046178,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每增加1,结构高度化会改善0.046178。本文提出如下几点:(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速制造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优化。(3)加快企业改革与构建平台体系,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结构升级 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7;F71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导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问题11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12-13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思路13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13-16
  • 1.4.1 技术路线13-14
  • 1.4.2 研究方法14-16
  • 第2章 理论借鉴及文献述评16-22
  • 2.1 相关理论基础16-18
  • 2.1.1 产业分工理论16
  • 2.1.2 产业互动理论16-17
  • 2.1.3 产业融合理论17-18
  • 2.1.4 产业关联理论18
  • 2.2 文献述评18-22
  • 2.2.1 研究现状18-20
  • 2.2.2 文献评述20-22
  •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关系22-28
  • 3.1 相关概念界定22-24
  • 3.1.1 生产性服务业22-23
  • 3.1.2 制造产业结构升级23-24
  • 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24-25
  • 3.2.1 生产性服务业依附制造业发展24
  • 3.2.2 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制造业发展24-25
  • 3.2.3 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制造业发展25
  • 3.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的影响25-28
  • 3.3.1 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25-26
  • 3.3.2 促进制造业结构高度化26-28
  • 第4章 重庆市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现状28-46
  • 4.1 重庆市制造业发展现状28-38
  • 4.1.1 重庆市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28-29
  • 4.1.2 重庆市制造业结构现状29-38
  • 4.2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38-40
  • 4.2.1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38-39
  • 4.2.2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情况39-40
  • 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关联度40-46
  • 4.3.1 统计指标40-43
  • 4.3.2 变动测度43-46
  • 第5章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46-60
  • 5.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46-51
  • 5.1.1 模型设定与方程构建46-47
  • 5.1.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47-51
  • 5.2 变量检验与模型估计51-55
  • 5.2.1 变量检验51-54
  • 5.2.2 协整检验54
  • 5.2.3 模型检验54-55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55-60
  • 5.3.1 结构合理化分析55-56
  • 5.3.2 结构高度化分析56-60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60-64
  • 6.1 主要结论60-61
  • 6.2 政策建议61-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京文;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关系[J];中国机电工业;2003年04期

2 高健;李承玲;;江苏与浙江等省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比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12期

3 曲建忠;余万林;张战梅;;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开放效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4 李隽波;;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年11期

5 李淑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02期

6 马捷;王艳华;赵建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J];特区经济;2007年09期

7 ;向高端化发展 辽宁首次为装备制造业立法[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2年01期

8 李淑梅;;辽宁省首次为装备制造业立法[J];机械制造;2012年02期

9 柯冬兰;;香港制造业向高科技发展障碍重重[J];国际科技交流;1989年04期

10 张嵘,刘新国;经济转型中北京制造业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香港制造业发展现状评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2 李京文;;发展中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边继云;;推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林;;让制造业信息化加速我省工业化进程[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王亮;刘卫东;;辽宁省各地级城市间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及成因探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万强;;辽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8 林国雄;;制造业普查资料之解析——因果链条及新儒学经济思想的运用[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9 雷义川;;产业转移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信息化建设[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10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祝蕾 卞思杰;“总部经济”打造济南制造业[N];济南日报;2006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京文;正确处理高新技术和制造业的关系[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张小国 武力 孙潜彤;沈阳:昭示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4 ;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5 ;与制造业相关的概念和数据[N];科技日报;2002年

6 北京中企工易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李显君博士;中国不能忽视制造业[N];市场报;2001年

7 尚启君;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增加就业的带动作用[N];中国信息报;2003年

8 项超;警惕鄙视制造业倾向[N];财经时报;2006年

9 孔曙光 (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N];厦门日报;2007年

10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王友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制造业升级[N];淄博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额日登布鲁格;3D打印技术的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徐建荣;转型期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菁;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吴陈露;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于瑞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4 陈彩琴;FDI对江苏省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5 周宁;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黄巧玲;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路径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徐凌琳;产业集聚对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叶;四川制造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许仙平;浙江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梁鸿;振兴四川装备制造业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487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