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豆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食品原料之一,在食物生产、消费系统和医药保健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保障了油脂的供给,提供了优质的植物蛋白,促进了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豆的加工产业生产链已延伸到医药和保健品行业,产生了可观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豆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愈发受到政府和大众的关注,大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期以来,大豆并没有受到像其他主粮作物同等的待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大豆没有被列入贸易保护政策的范围;国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后,大豆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如此,造成大豆种植面积曲折缓慢的上升,单产水平依旧很低,加工企业精深程度不够,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不高,营销渠道单一落后等一系列难题。随着大豆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中国大豆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中国大豆产业欲持续健康发展,需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其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水平。以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比较优势理论为视角,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中国大豆要素禀赋、经济效益等传统比较优势和以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比较优势,再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核心指数的计算,对国产大豆竞争力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较弱,基本上丧失了比较优势。此外,从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对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主要影响因素有成本高、风险大、品质不过关、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弱、加工业存在巨大挑战、贸易政策过于宽松、营销步伐欠妥方面。基于以上研究,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突出非转基因大豆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大豆产业协会的作用,不断加强大豆产业组织化水平;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豆生产加工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合理利用贸易保护政策;拓宽销售和宣传渠道。
【关键词】:大豆 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12-17
- 1.2.1 大豆国际竞争力综合比较研究12-14
- 1.2.2 大豆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14-17
- 1.2.3 文献评述17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8-20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8-19
- 1.4.2 不足之处19-20
- 第2章 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20-26
- 2.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20
- 2.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20-22
- 2.2.1 比较优势理论20-21
- 2.2.2 竞争优势理论21
- 2.2.3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21-22
- 2.3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22-23
- 2.3.1 国际市场占有率22
- 2.3.2 贸易竞争力指数22-23
- 2.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23
- 2.4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23-25
- 2.4.1 价格因素23
- 2.4.2 非价格因素23-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26-38
- 3.1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分析26-32
- 3.1.1 大豆主产国要素比较26-30
- 3.1.2 大豆主产国经济效益比较30-32
- 3.2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新比较优势分析32-34
- 3.2.1 中国大豆产量分析32-33
- 3.2.2 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分析33-34
- 3.2.3 中国大豆产量和对外贸易的内在关系34
- 3.3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34-36
-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34-35
- 3.3.2 贸易竞争指数35-36
- 3.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4章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38-46
- 4.1 价格因素38-41
- 4.1.1 成本高38-39
- 4.1.2 风险大39-40
- 4.1.3 贸易政策松40-41
- 4.2 非价格因素41-45
- 4.2.1 品质不过关41-42
- 4.2.2 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42-43
- 4.2.3 科技创新能力弱43-44
- 4.2.4 加工业存在巨大挑战44
- 4.2.5 营销方式落后44-45
- 4.3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分析46-52
- 5.1 明确大豆战略地位,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扶持46
- 5.2 合理利用贸易保护政策46-47
- 5.3 突出非转基因大豆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47
- 5.4 发挥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47-48
- 5.4.1 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7-48
- 5.4.2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应有作用48
- 5.4.3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业集群集聚48
- 5.5 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8-50
- 5.5.1 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政策体系48-49
- 5.5.2 强化科技要素的促进作用49
- 5.5.3 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49-50
- 5.6 优化大豆加工产能,鼓励企业“走出去”50
- 5.6.1 优化大豆加工产能,大力发展精深加工50
- 5.6.2 支持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大豆产业链50
- 5.7 拓宽销售和宣传渠道50-51
- 5.7.1 实行销售渠道差别化战略50-51
- 5.7.2 实行国际宣传经常化战略51
- 5.8 本章小结51-52
- 第6章 结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对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分析[J];饲料广角;2001年04期
2 赵景波 ,肖敏铃;南美进口大豆左右着中国大豆市场[J];大豆通报;2002年02期
3 ;入世后中国大豆进口将面临两难局面[J];饲料博览;2002年01期
4 ;国储大豆竞拍僵持不下中国大豆考察团赴美[J];吉林畜牧兽医;2009年10期
5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J];中国农业信息;2010年06期
6 ;油世界称中国大豆进口料将放缓[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年01期
7 ;油世界称中国大豆进口料放缓[J];湖北畜牧兽医;2011年01期
8 ;中国大豆减产多[J];广西农村经济;1997年04期
9 ;预期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增加[J];饲料研究;2000年07期
10 ;中国大豆买家还在等待市场的低价位[J];饲料广角;2000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慕东;盖钧镒;;中国大豆应自主沉浮[A];全国首届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轶文;三大因素影响中国大豆出口日本[N];粮油市场报;2005年
2 胡军华;战略近视让中国大豆完败[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3 记者 安明静;中国大豆危机与美国基金无关[N];国际金融报;2005年
4 郭文;预期中国大豆进口减少[N];农资导报;2004年
5 CBN记者 胡军华;谁在推动中国食用油价格涨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向杰;中国大豆急需铸造品牌[N];科技日报;2005年
7 王恺邋世经;“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N];粮油市场报;2007年
8 ;“三招”打造中国大豆国际品牌[N];粮油市场报;2008年
9 黄亚明;中国农业主动权岂能旁落[N];上海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陈岩鹏 林晓;中国大豆买家“阳谋”自救[N];华夏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乔娟;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2 王茂丽;美国发展生物柴油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谭林;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章勋;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年
2 王理;世界贸易格局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小贞;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大豆危机[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肖丹娜;中国大豆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军;中国大豆进口及其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孙立新;中国大豆比较优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7 高艳锋;解析中国大豆出口竞争力[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48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