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村域发展环境视角下的烟台城乡产业融合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7-07-30 23:29

  本文关键词:村域发展环境视角下的烟台城乡产业融合问题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村域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 宏观环境 外部条件 配套保障


【摘要】: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这说明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产业融合在打破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内部要素的整合重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内部要素,也就是微观层面的要求,是构成产业融合的内部推动力。与此同时,在村域范围内,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正面临着有利的宏观环境,农村市场化改革、新兴技术的普及、农业多功能性需求崛起以及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创造了条件,金融保障、法律保障、环境保障等配套保障为村域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完备的支持和推动力。这些外部条件环境与服务保障共同促进了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使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重要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村域范围内的产业融合说到底不是单纯为了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城乡产业融合后产业的附加值,给村域带来的正面效应,并且给农民带来的有益影响。村域范围内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宏观环境和配套保障作为支持。因此,本文立足于村域范围内产业融合理论,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基础,重点研究村域下城乡产业融合的宏观环境,外部条件及配套保障。并且,文章将烟台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烟台村域下产业融合的案例,归纳目前的产业融合外部环境所存在问题,探究村域范围内城乡产业融合构建环境所需要的建议,以此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
【关键词】:村域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 宏观环境 外部条件 配套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F3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9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9-11
  • 一 研究目的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研究方法11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第四节 城乡产业融合范畴问题提出14-16
  • 第五节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16-19
  • 一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16-18
  • 二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18-19
  • 第二章 城乡产业融合的本质与理论基础19-24
  • 第一节 城乡产业融合理论基础19-21
  • 一 范围经济理论19-20
  • 二 利益引力理论20
  • 三 系统论20-21
  • 第二节 村域多元化产业融合本质21-22
  • 第三节 城乡产业融合模式22-24
  • 一 生态型农业融合模式22-23
  • 二 延伸产业链农业融合模式23
  • 三 多功能综合性农业融合模式23-24
  • 第三章 城乡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24-31
  • 第一节 城乡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24-26
  • 第二节 宏观环境和配套保障对城乡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26-28
  • 第三节 宏观环境和配套保障对村域发展的作用机理28-31
  • 第四章 城乡产业融合案例分析——以烟台为例31-43
  • 第一节 烟台村域产业融合现状31-33
  • 第二节 烟台村域产业融合条件与环境33-34
  • 第三节 烟台城乡产业融合的配套保障34-36
  • 第四节 烟台村域下产业融合典型做法36-40
  • 一 蓬莱市马家沟村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36-37
  • 二 长岛县“海洋+”产业融合模式37-38
  • 三 莱阳吕格庄镇禄格庄村、福山门楼镇“互联网+”打造品牌农业38-39
  • 四 招远于夼村、龙口芦头镇埠上村建立农业示范园区39-40
  • 第五节 烟台村域产业融合问题总结40-43
  • 一 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40-41
  • 二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不足41
  • 三 配套发展相对落后41
  • 四 村域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41-43
  • 第五章 城乡产业融合环境构建的建议43-48
  • 一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构建和谐生态环境43
  • 二 加强政府支持和有效管理,构建适宜的政治环境43-44
  • 三 加大金融和资金扶持力度与管理,形成高效的经济因素44-45
  • 四 加强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5-46
  • 五 构建完善的社会环境,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46-47
  • 六 激活市场要素活力,适当改变产业管制政策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美平;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J];经济纵横;2002年08期

2 徐宏;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J];农业经济;2004年06期

3 陈明生;;我国城乡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论坛;2007年12期

4 卫兴华;;评《我国城乡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5 梁丽;;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09年03期

6 全伟;王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3期

7 白津夫;;保增长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8 谭雪兰;段建南;包春红;何长元;;新形势下长沙市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地理;2009年08期

9 王兴明;黄策;孙国玉;;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内涵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10 赵艳丽;;浅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宾;;统筹城乡的产业支撑体系[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安童鹤;沈锐;;统筹视域下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以廊坊市城乡产业统筹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滕苗;;低碳视角下定州市城乡产业布局模式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陈华;;坚持城乡协调发展[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赵海林;;矫正重工业偏向战略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况分析[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万春 作者单位 湖南省委党校;没有城乡产业协调 就没有农民大幅增收[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叶春风 通讯员 李诚浩 刘波 翟杰;博山区政协建言城乡产业和城镇村布局规划实施[N];联合日报;2009年

3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李程骅;城乡产业互融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N];西安日报;2012年

4 卢德才 解洪旺 记者 聂盛良;勃利 城乡产业结硕果[N];黑龙江经济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赵世卿;加快城乡产业融合 扼制村庄无序扩张[N];云南政协报;2014年

6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肖万春;建立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N];中国信息报;2005年

7 记者 刘刚邋新昌县报道组 梁柏清 陈益;新昌力推城乡产业“环保对接”[N];浙江日报;2007年

8 记者 胡京春;哈尔滨市政协为城乡产业发展支招[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记者 宋钧 通讯员 谷强 卢明安;抓住机遇加快城乡产业融合 长安区打造东北部商贸服务产业聚集区[N];石家庄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范步;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N];湖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兴明;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晶晶;依附论视角下的我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2 张傲雪;村域发展环境视角下的烟台城乡产业融合问题探析[D];烟台大学;2016年

3 陈晓红;长春市城乡产业整体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骥;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洁;我国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将;城乡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姚婷;云南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调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张瑞霞;麦积区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祝言抒;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城乡产业统筹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勇

本文编号:596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96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