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评价
本文关键词: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知识承载力 产业集成创新 协同学 协同度
【摘要】:产业集成创新是通过战略集成、组织集成和知识集成实现创新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复杂系统,区域知识承载力是以区域知识存量为基础,以区域知识承载环境为载体,通过知识转移、传播和扩散等知识活动实现区域知识共享,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能力的复杂系统。评价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为实施和调整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区域知识承载力、产业集成创新和协同度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分析区域知识承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内涵、结构的基础上,对区域知识承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进行概念界定,从协同学的视角,定性分析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的协同关系,构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关系模型。其次,将区域知识承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作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将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支撑能力和产业集成创新系统产出能力作为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的关键变量,共选取31个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构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模型。最后,对我国31个省的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有序度、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有序度以及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并采用哈肯模型分析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有序度、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有序度以及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均较高,且年平均增长值较大,西藏、宁夏、青海等省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较低,年平均增长值较小,但年平均增长率较大。研究还发现,我国各省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有序度整体高于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有序度,产业集成创新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复合系统演化的序参量,产业集成创新推动区域知识承载力提升,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支撑作用不足,制约产业集成创新。
【关键词】:区域知识承载力 产业集成创新 协同学 协同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11-14
- 1.2.1 研究内容11-12
- 1.2.2 研究方法12-14
- 2 相关研究综述14-21
- 2.1 区域知识承载力研究综述14-17
- 2.1.1 承载力14-15
- 2.1.2 区域承载力15
- 2.1.3 区域知识承载力15-17
- 2.2 产业集成创新研究综述17-18
- 2.3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关系研究综述18-19
- 2.4 协同度研究综述19-20
- 2.5 小结20-21
- 3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关系分析21-29
- 3.1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复合系统内涵分析21-22
- 3.2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撑作用22-24
- 3.2.1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战略集成能力的影响22-23
- 3.2.2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组织集成能力的影响23
- 3.2.3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知识集成能力的影响23-24
- 3.3 产业集成创新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推动作用24-26
- 3.3.1 产业集成创新对区域知识存量的影响24
- 3.3.2 产业集成创新对区域知识承载主体的影响24-25
- 3.3.3 产业集成创新对区域知识承载环境的影响25-26
- 3.4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关系模型26-29
- 3.4.1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关系分析26-27
- 3.4.2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关系模型构建27-29
- 4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的协同度测定模型29-38
- 4.1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29-34
- 4.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30
- 4.1.2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30-34
- 4.2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的协同度测定模型34-38
- 4.2.1 模型计算方法34-35
- 4.2.2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耦合度测定模型35-36
- 4.2.3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测定模型36-38
- 5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评价38-53
- 5.1 数据来源38
- 5.2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测定38-43
- 5.2.1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赋权38-41
- 5.2.2 协同度测定41-43
- 5.3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对比分析43-53
- 5.3.1 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有序度对比分析43-44
- 5.3.2 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有序度对比分析44-45
- 5.3.3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度对比分析45-48
- 5.3.4 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有序度与产业集成创新系统有序度对比分析48-53
- 6 结论与展望53-56
- 6.1 研究结论53-55
- 6.2 未来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春友;张秋艳;周建林;;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评价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2 范厚明;马梦知;温文华;屈莉莉;;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年09期
3 王斌;谭清美;;要素投入能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吗?[J];科学学研究;2015年06期
4 唐丽艳;蒋翠玲;王国红;;区域知识承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4年22期
5 唐丽艳;祝庆;王国红;;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09期
6 王国红;尹肖妮;邢蕊;;区域知识承载力内涵与演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1期
7 吴永钢;李政;;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金融协同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8 邓龙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中的企业动态集成创新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6期
9 刘浩;张运华;;知识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2期
10 武春友;张秋艳;邢蕊;;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宪睿;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慧静;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闫如玉;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协调度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丹;区域产业群的集成创新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宇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99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9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