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的气候恶化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节能减排中应做的贡献被提上议程。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效应、消费升级效应、空间扩张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等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云南省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对推进云南省城镇化、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集聚效应、消费升级效应、空间扩张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通过对Kaya等式的演变与扩展并且与LMDI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造了城镇化进程的边际碳排放模型和边际碳排放变化率模型,然后选取了云南省2000年-2014年城镇化率数据和碳排放数据,进行测算。为了从多因素角度更好的给云南省的节能减排提出有效性的建议,本文采用VAR模型分析碳排放强度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自然科学独立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数、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人口城镇化率这几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构造VAR模型最后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最后,本文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结合云南省在城镇化进程中节能减碳的一些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推动低碳园区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低碳化;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云南特色低碳旅游业;积极发展森林碳汇,推行碳汇交易模式等。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碳排放 协整检验 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22;F29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1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11-13
- 一、研究方案11-12
- 二、技术路线12-13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借鉴13-18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二、理论借鉴15-18
- 第二章 云南省碳排放和城镇化现状18-29
- 第一节 云南省碳排放现状分析18-23
- 一、云南省碳排放量的估算18-20
- 二、云南省碳排放现状20-23
- 第二节 云南省城镇化现状分析23-27
- 一、云南省城镇化水平指标的选择23-24
- 二、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24-25
- 三、云南省城镇化数据的处理说明25-27
- 第三节 云南省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27-29
- 一、能源利用水平较低27
- 二、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科技投入不足27
- 三、产业结构调整缓慢27-28
- 四、体制制约28-29
- 第三章 云南省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29-33
- 第一节 城镇化通过人口集聚效应影响碳排放29-30
- 一、人口集聚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29
- 二、人口集聚因为意识转变、人力资本积累等抑制碳排放29-30
- 第二节 城镇化通过消费升级效应影响碳排放30-31
- 一、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增加碳排放30
- 二、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抑制碳排放30-31
- 第三节 城镇化通过空间扩张效应影响碳排放31-32
- 一、城镇空间扩张增加碳排放31
- 二、城镇空间扩张抑制碳排放31-32
- 第四节 城镇化通过人口产业结构效应影响碳排放32-33
- 第四章 云南省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33-51
-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贡献的测度分析33-40
- 一、Kaya恒等式的演变与扩展33-34
- 二、城镇化演进对碳排放影响的边际模型的构建34-35
-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35
- 四、碳排放与城镇化率综合分析35-37
- 五、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量变动的极限研究37-39
- 六、城镇化率变动量与碳排放量变动量的曲线估计39-40
- 第二节 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40-51
-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41-45
- 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45-46
- 三、协整检验46-47
- 四、构建VAR模型47-48
- 五、脉冲响应函数48-50
- 六、方差分解50-51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1-58
- 第一节 研究结论51-53
- 第二节 政策建议53-58
- 一、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53
- 二、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推动低碳园区建设53-54
- 三、直接措施与间接措施相结合,实现土地利用的低碳化54-55
- 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倡导低碳生活55-56
- 五、发展云南特色低碳旅游业56
- 六、积极发展森林碳汇,推行碳汇交易模式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9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10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9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80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