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6 01:03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共享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平台经营者这类主体崛地而起,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约工”群体,自此出现了一种新型用工模式,即“平台”+“个人”。这类网约工劳动用工形式因兼具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特征,对我国传统劳动关系发出了挑战。我国劳动关系认定系“二分法”模式,要么认定为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调整;要么认定为劳务关系,适用民法调整,认定标准依据的是“从属性”理论。本文从网约工及其劳动用工形式的类型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发现:一是网约工存在的类型多种多样;二是网约与平台之间从属性弱化,且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相较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劳动基准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故不能让劳动关系的认定泛化,又不能忽略网约工在劳动中受到一定的管理、监督等而将其认定为劳务关系;通过分析100件与外卖、闪送等行业的相关司法案例,发现存在诸多同案不同判现象。二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陷入困境之中,因此亟需探索新的解决思路,以规范网约工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导致同案不同判的原因剖析,主要如下:一是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概念模糊不清,二是劳动关系的认定标适用僵化;三是标准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的界限模糊;四是非...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网约工及其劳动用工形式
2.1 网约工的形成及界定
2.2 网约工劳动用工形式的类型
2.3 网约工劳动用工形式的特点
2.3.1 主体的范围扩大化
2.3.2 主体之间的从属性弱化
2.3.3 劳动基准条件灵活化
3 当前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的困境
3.1 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司法案例分析
3.1.1 对裁判结果的分析
3.1.2 对判决理由的分析
3.1.3 对不同裁判理由与结果的归纳
3.2 导致同案不同判之原因剖析
3.2.1 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概念不清
3.2.2 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适用僵化
3.2.3 标准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的界限模糊
3.2.4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缺失
4 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国外经验
4.1 “从属性”理论下大陆法系国家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4.1.1 德国设立“类雇员”制度
4.1.2 意大利新增“准从属性劳动者”制度
4.2 “控制性”理论下英美法系国家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4.2.1 美国提出“依赖性承包人”理念
4.2.2 英国规定“b项工人”制度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劳动关系认定采用“三分法”模式渐成趋势
4.3.2 平衡经济发展与倾斜保护的价值理念
4.3.3 丰富细化从属性认定标准的参考要素
5 完善我国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建议
5.1 明确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概念
5.1.1 明确劳动关系的概念
5.1.2 明确劳动者的内涵
5.1.3 适当扩大用人单位的范围
5.2 构建劳动关系认定“三分法”模式
5.2.1 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
5.2.2 将准从属性劳动关系纳入民法保护范围
5.3 规范各类劳动用工关系的认定标准
5.3.1 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的参考要素
5.3.2 规定各劳动用工关系认定标准的强度
5.4 准确把握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中的裁判要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8717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网约工及其劳动用工形式
2.1 网约工的形成及界定
2.2 网约工劳动用工形式的类型
2.3 网约工劳动用工形式的特点
2.3.1 主体的范围扩大化
2.3.2 主体之间的从属性弱化
2.3.3 劳动基准条件灵活化
3 当前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的困境
3.1 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司法案例分析
3.1.1 对裁判结果的分析
3.1.2 对判决理由的分析
3.1.3 对不同裁判理由与结果的归纳
3.2 导致同案不同判之原因剖析
3.2.1 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概念不清
3.2.2 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适用僵化
3.2.3 标准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的界限模糊
3.2.4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缺失
4 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国外经验
4.1 “从属性”理论下大陆法系国家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4.1.1 德国设立“类雇员”制度
4.1.2 意大利新增“准从属性劳动者”制度
4.2 “控制性”理论下英美法系国家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4.2.1 美国提出“依赖性承包人”理念
4.2.2 英国规定“b项工人”制度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劳动关系认定采用“三分法”模式渐成趋势
4.3.2 平衡经济发展与倾斜保护的价值理念
4.3.3 丰富细化从属性认定标准的参考要素
5 完善我国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建议
5.1 明确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概念
5.1.1 明确劳动关系的概念
5.1.2 明确劳动者的内涵
5.1.3 适当扩大用人单位的范围
5.2 构建劳动关系认定“三分法”模式
5.2.1 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
5.2.2 将准从属性劳动关系纳入民法保护范围
5.3 规范各类劳动用工关系的认定标准
5.3.1 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的参考要素
5.3.2 规定各劳动用工关系认定标准的强度
5.4 准确把握网约工劳动关系认定中的裁判要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8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dianzishangwulunwen/380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