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高端服务业与流通产业价值链控制力——基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03:31

  本文选题:高端服务业 + 流通产业 ; 参考:《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08期


【摘要】:最近十多年间,我国流通产业以通道费为主要赢利来源,以拖欠供应商货款为主要融资渠道,实现了产业的快速扩张。但是,这种经营模式使流通终端失去了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力,特别是对产品质量、供应链费用、稳定的供应关系、稳定的终端销售价格等方面的控制力。从投入产出表数据看,我国流通产业对能够有效提升其价值链控制力的高端服务业的消耗并未出现明显增加的迹象。从未来发展看,流通产业的出路在于,扩大购销差价、降低经营成本、合理收取渠道费用,其核心是获得对价值链的控制权。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要获得对价值链的控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在于与以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商务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通过融合互动,使流通企业能够获得稳定而低成本的资金、可靠的供应渠道、多元化的业态、不断创新的技术、快速成长的自有品牌以及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并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
[Abstract]:In the last ten years,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industry by taking the passage fee as the main profit source and the defaulting supplier loan as the main financing channel. However, this mode of operation makes the terminal lose the control power to the whole value chain, especially to the product quality, the supply chain cost, the stable supply relation, the stable terminal sale pric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input-output table data, the consumption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the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its value chain control has not shown the sign of obvious incre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e outle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lies in enlarg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rchase and sale, reducing the operating cost and collecting the channel fee reasonably,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obtain the control right to the value chain.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value chain and realiz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re of the local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lies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fina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commerce and so on.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can obtain stable and low-cost funds, reliable supply channels, diversified forms of business, constantly innovative technology, fast growing private brands and the cost reduction of the entire supply chain. And realize the control of the value chai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分类号】:F721;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五七;陈金龙;;我国供应商与外国零售商交易冲突的博弈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瑞丰;;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冲突新动向及关系协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利;陆继;;分销商占主导的供应链利润分配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7期

3 李方超;李建中;;从价值链分析中国制造业与跨国零售商的博弈[J];生产力研究;2007年1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豪,顾春梅;市场国际化与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年02期

2 朱坤萍;;如何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7年04期

3 阿木尔吉力根;;加快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沈卫平;零售领域进一步开放与商贸集团加快发展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5 欧阳文和;夏杰长;;零售(连锁)企业扩张的基础:基于管理标准化的解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孙君;;国外流通产业竞争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统计与决策;2010年02期

7 黄新生;;流通产业组织理论[J];江苏商论;2006年05期

8 程艳;中国流通产业对外开放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年07期

9 黄新生;赵晓文;;我国流通产业转型趋势认识[J];商业时代;2006年20期

10 王莉莉 ,魏红运;中国零售业如何应对“全面放开”的挑战[J];商业文化;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琦;;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经营的动力系统分析[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培志;刘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流通产业安全[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3 朱文蔚;何解定;;大力发展流通产业 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基于耒阳市的实践经验分析[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龚振;钟爱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流通产业因素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漫宇;;中国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漫宇;;中国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宇;;流通产业促进中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以山西省为例[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马慧雯;;珠江三角洲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与对策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艳丽;;浅析我国零售企业的体验营销创新[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小平;董进才;;零售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宏观思路[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萱;流通业发展将呈五大趋势[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晏维龙(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流通产业亟待创新流通方式[N];光明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立勇;大流通呼之欲出重在谋划布局[N];中国商报;2010年

4 记者 吴欣;流通产业全面开放提速[N];物资信息报;2005年

5 张蜀东;重新认识流通产业[N];经济日报;2004年

6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杨谦;建设贯通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何茜;北大荒经贸流通筑牢发展根基[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8 常江;流通产业:在瞩目中前进[N];中国信息报;2005年

9 祝合良;加快发展壮大流通业[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赵之新;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N];酒泉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锦良;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2 李文静;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3 张连刚;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细建;流通先导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5 张沈青;战后日本流通产业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凯;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黄鸥翔;中国现代建材零售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方惠;零售企业规模扩张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9 王小平;服务企业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陈琦;基于延期支付的零售企业最优定价和库存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绍强;我国流通业盈利模式的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2 贺琛;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企业服务营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倪蕾;零售企业服务补救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陈亮;供应链管理在大型零售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陈金;我国零售企业的税务筹划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曾新华;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安徽商之都战略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7 钟伟;中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创建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8 肖灿平;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的运作体系及实施策略[D];湖南大学;2003年

9 李英宣;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0 范娟娟;我国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8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908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