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22:37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科技服务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既是能为科技创新、其它产业发展等提供重要支撑作用的服务行业,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依托于科学技术的高附加值产业。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在转型为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中,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综合考虑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情况和空间分布情况并根据产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尽快显现增长极作用,更好的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产业关联、产业空间分布理论为指导,梳理了科技服务业相关研究,通过分类文件的对比首先对科技服务业进行了统计界定,然后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产业关联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法识别了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前后向关联产业,归纳科技服务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流向,并与全国进行动态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成因,同时对细分行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并分析产业波及效应,深入刻画了科技服务业的...
【文章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45行业集中度原本是立足微观企业角度测算集中度的指标,其中nCR是表示某一行业按规模大小排名的前n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SPi代表按规模降序排名的前n个企业的就业人数,SP表示该行业的就业人数总量。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为:当n=8时,708CR>为高集中寡占型,70408<CR时低集中寡占型,当408CR为竞争型。考虑到研究对象共计18个,因此本文又计算了4CR作为补充和参照,结果如图5-1所示,2005-2018年各年份河南省科技服务业行业集中度4CR的值均大于40,8CR大于70,故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分布,在2011年左右有上升明显,近年趋平稳,但具体的集聚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探究。图5-12005-2018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折走势图(2)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指标的一种,由克鲁格曼在1991年时提出,其作用是衡量产业的空间分布的集聚分布水平,计算公式如下:2iiiXXSPSPG公式(5-2)其中G代表某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iSP代表i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SP表示为该产业的总就业人数,iX表示为i区域的总就业人数,X表示为所有区域的全部就业人数。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G越高代表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文将河南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于郑州大都市
46区的划分及地理方位划分成郑州大都市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五个区域,划分表与空间基尼系数结果如表5-1和图5-2所示:表5-1河南省区域划分表区域城市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豫东商丘市、周口市、漯河市豫南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豫西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平顶山市豫北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整理可得。由图5-2可知,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增长速度较快,从2009年到2011年是迅速上升期,波动上升至2016年,近年出现回落,区域间的表现差距较大,在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贡献率最大的是郑州大都市区域,其发展趋势与整体趋势大致相同,整体远超其他区域,且随着时间推移,该区域对整体集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49.4%猛增至2018年的83.5%,呈现畸高的状态。豫南区域虽然起点低,但整体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豫西区域则相反,一路波动下行。除郑州大都市地区,其余地区空间基尼系数均小于0.01,且相互之间差距不明显,这说明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呈现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但目前这种极化的状态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为了更详尽的测算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分布,下节将选取区位熵对18个省辖市做了更为详尽的测算。图5-22005-2018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五大区域及整体的空间基尼系数走势图(3)区位熵区位熵(LocationQuotient)是由哈盖特所提出的概念,它反映某一产业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分析[J]. 秦松松,董正英. 管理现代化. 2019(02)
[2]我国科技服务业链式化与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J]. 周柯,靳欣. 中州学刊. 2019(01)
[3]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冯华,王智毓. 软科学. 2018(02)
[4]湖北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研究[J]. 周慧妮,吴炳松,龙子午.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9)
[5]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J]. 宋谦,王静.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6)
[6]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视角[J]. 刘新争. 经济学家. 2016(06)
[7]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清正,李国平. 中国软科学. 2015(07)
[8]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4)
[9]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陈春明,薛富宏. 学习与探索. 2014(04)
[10]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 黄斌,汪长柳,马丽. 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博士论文
[1]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研究[D]. 韩冰.吉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杜俏俏.北京交通大学 2019
[2]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竞达.沈阳工业大学 2019
[3]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D]. 王亚坤.郑州大学 2019
[4]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体系构建研究[D]. 刘洋.郑州大学 2019
[5]集聚视角下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静.沈阳工业大学 2017
[6]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分析[D]. 孙立新.天津财经大学 2016
[7]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胡艳梅.合肥工业大学 2016
[8]辽宁科技服务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D]. 沈喜玲.大连理工大学 2015
[9]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布局研究[D]. 王永康.广东工业大学 2015
[10]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赖志军.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00172
【文章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45行业集中度原本是立足微观企业角度测算集中度的指标,其中nCR是表示某一行业按规模大小排名的前n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SPi代表按规模降序排名的前n个企业的就业人数,SP表示该行业的就业人数总量。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为:当n=8时,708CR>为高集中寡占型,70408<CR时低集中寡占型,当408CR为竞争型。考虑到研究对象共计18个,因此本文又计算了4CR作为补充和参照,结果如图5-1所示,2005-2018年各年份河南省科技服务业行业集中度4CR的值均大于40,8CR大于70,故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分布,在2011年左右有上升明显,近年趋平稳,但具体的集聚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探究。图5-12005-2018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行业集中度折走势图(2)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指标的一种,由克鲁格曼在1991年时提出,其作用是衡量产业的空间分布的集聚分布水平,计算公式如下:2iiiXXSPSPG公式(5-2)其中G代表某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iSP代表i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SP表示为该产业的总就业人数,iX表示为i区域的总就业人数,X表示为所有区域的全部就业人数。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G越高代表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文将河南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于郑州大都市
46区的划分及地理方位划分成郑州大都市区、豫东、豫南、豫西、豫北五个区域,划分表与空间基尼系数结果如表5-1和图5-2所示:表5-1河南省区域划分表区域城市郑州大都市区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豫东商丘市、周口市、漯河市豫南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豫西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平顶山市豫北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整理可得。由图5-2可知,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增长速度较快,从2009年到2011年是迅速上升期,波动上升至2016年,近年出现回落,区域间的表现差距较大,在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贡献率最大的是郑州大都市区域,其发展趋势与整体趋势大致相同,整体远超其他区域,且随着时间推移,该区域对整体集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49.4%猛增至2018年的83.5%,呈现畸高的状态。豫南区域虽然起点低,但整体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豫西区域则相反,一路波动下行。除郑州大都市地区,其余地区空间基尼系数均小于0.01,且相互之间差距不明显,这说明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呈现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但目前这种极化的状态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为了更详尽的测算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分布,下节将选取区位熵对18个省辖市做了更为详尽的测算。图5-22005-2018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五大区域及整体的空间基尼系数走势图(3)区位熵区位熵(LocationQuotient)是由哈盖特所提出的概念,它反映某一产业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分析[J]. 秦松松,董正英. 管理现代化. 2019(02)
[2]我国科技服务业链式化与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J]. 周柯,靳欣. 中州学刊. 2019(01)
[3]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冯华,王智毓. 软科学. 2018(02)
[4]湖北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研究[J]. 周慧妮,吴炳松,龙子午.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9)
[5]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J]. 宋谦,王静.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6)
[6]基于产业关联的区域产业转移及其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视角[J]. 刘新争. 经济学家. 2016(06)
[7]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清正,李国平. 中国软科学. 2015(07)
[8]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4)
[9]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陈春明,薛富宏. 学习与探索. 2014(04)
[10]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 黄斌,汪长柳,马丽. 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博士论文
[1]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研究[D]. 韩冰.吉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北京市信息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杜俏俏.北京交通大学 2019
[2]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竞达.沈阳工业大学 2019
[3]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D]. 王亚坤.郑州大学 2019
[4]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体系构建研究[D]. 刘洋.郑州大学 2019
[5]集聚视角下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静.沈阳工业大学 2017
[6]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分析[D]. 孙立新.天津财经大学 2016
[7]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胡艳梅.合肥工业大学 2016
[8]辽宁科技服务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D]. 沈喜玲.大连理工大学 2015
[9]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布局研究[D]. 王永康.广东工业大学 2015
[10]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赖志军.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0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30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