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集聚效应
[Abstract]: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gradually relaxed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labor force and gave play to the basic alloc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The free movement of labor force cause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industry and promot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various region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of panel dat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labor flow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speeding up the free flow of labor force, exerting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industry,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and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分类号】:F424;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3 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4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5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6 韩兆洲;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论经济转型时期的供给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杨卫军,许军;取消农业税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7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8 杨积勇;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0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2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f ,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2 Kenneth Roberts;王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形势及其变化——从历时最久的流动中得到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3 陆铭;;用经济学书写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4 黎育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规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刘强;翟印礼;;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6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7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8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9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10 刘晓英;;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余桔云;促进劳动力流动必须完美社会保障[N];经理日报;2004年
3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N];甘肃日报;2005年
7 张镝 作者单位 鞍钢党校;劳动力流动分析[N];鞍山日报 ;2005年
8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祝振强;劳动力流动呼唤就业质量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5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饶e,
本文编号:2341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34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