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转移评价及预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转移评价及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基于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双比例平衡法(RAS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23个工业部门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碳排放的部门间转移和进出口转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①中国能耗碳排放超过84%来源于工业部门,强度减排和总量减排的重点部门有所趋同;②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引致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部门间碳转移是构成工业部门完全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不同部门间应负有共同减排责任;③23个工业部门包含5个表观高碳部门、5个传导型高碳部门和6个全过程高碳部门,不同类型部门应采取分类管理策略;④从供给端分析,工业部门间碳转移主要沿能源转化部门、采掘业、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路径流动,通过关键路径的筛选可得到优先推进的减排部门组团:⑤通过进出口贸易隐含碳转移,工业部门减少了4.09%的碳排放,优化外贸结构有利于国内碳减排;⑥假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平稳变化,按相关规划预测,2017年中国工业部门平均完全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近40%,但完全碳排放总量继续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部门需要重点干预。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系统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工业部门 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双比例平衡法 评价预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转移路径及减排成本分担机制研究”(批准号13CJY051)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湖南省节能量交易试点及支撑机制研究”(批准号13YBB139)
【分类号】:F424.1;X196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0中国当前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工业部门仍是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导部门。据测算,中国超过70%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和超过80%的能耗碳排放[1]来源于工业部门。因此,工业碳排放决定了中国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和演变趋势,以工业部门碳强度控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2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3 朱启荣;;中国外贸中虚拟水与外贸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2期
4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5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6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7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许宪春;齐舒畅;杨翠红;赵同录;刘轶芳;满讲义;;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五[J];统计研究;2007年03期
8 叶震;;投入产出数据更新方法及其在碳排放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09期
9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10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杨稣;邓俊荣;;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区生态问题研究——基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5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张迪;魏本勇;方修琦;;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9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10 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黄媛虹;沈可挺;;基于CGE模型的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影响评估[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柯木飞;尹昌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卜华白;面向低碳经济的中国铅锌工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6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与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10 安冬青;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3 易锐;何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问题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晓妹;;中国应积极面对碳关税[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5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6 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7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2期
8 张海滨;;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9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10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406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40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