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新加坡政府鼓励和保护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淡马锡在华投资为例

发布时间:2018-07-10 04:16

  本文选题:新加坡 + 淡马锡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海外布点投资;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如何更好地鼓励和保护海外投资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新加坡政府在鼓励和保护企业"走出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淡马锡公司则是新加坡海外投资成功的典范。我们应该学习淡马锡经验,廓清经济外交的思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并根据投资国特点,发展针对部分次国家政府的外交交往,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内外条件。
[Abstract]:As the pace of "going out" by Chinese enterprises increase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begin to invest abroad; however, overseas investment by Chinese enterprises is also facing more and more risks. How to better encourage and protect overseas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acing China.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has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encouraging and protecting companies going out, while Temasek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Singapore's overseas investment. We should learn from Temasek's experience, clarify the thinking of economic diplomacy,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encourag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go to sea in groups, and develop diplomatic exchanges aimed at some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ng countr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go out" to create good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云南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淡马锡与新加坡外交政策的互动对我国国企‘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与印度在非洲的软实力比较”(12YB03)
【分类号】:F279.2;F833.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晖明;张亮亮;;对国资职能和定位的再认识——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全称说起[J];东岳论丛;2010年04期

2 张正勇;;新加坡淡马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经验及借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高颖鹃;郭纲;;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及对我国发展国有经济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年10期

4 刘钊;;淡马锡在规避投资保护主义方面对中投公司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5 王灏;;淡马锡模式主要特征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瑞;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玉;;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看中国经济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2 张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及战略性调整探析[J];创新;2011年05期

3 杨莉;;经济外交活动中的目标排序问题初探[J];当代经济;2009年21期

4 祁怀高;;中国地方政府对中韩建交的影响——以山东省的作用为例[J];当代韩国;2010年04期

5 王晋;;新加坡的民族政策及其运作[J];东南亚纵横;2010年02期

6 毕世鸿;;多元、平等与和谐:新加坡族群政策评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7 姚家庆;;东莞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J];东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8 孙静;崔启明;;俄罗斯经济外交案例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02期

9 刘晓强;浅析中国的经济外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周永生;;中国周边态势与经济外交反思[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江长新;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4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王鑫;主权财富基金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紫翔;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内政府机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4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万乐;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运营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庞俊;主权财富基金国际合作监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建达;新时期(1979-2010)中美城市外交问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何治力;国有企业出资人法律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姜丽萍;新加坡华语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山;;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刘少华;新加坡对印尼的外交政策[J];当代亚太;2001年05期

3 李路曲;“亚洲式民主”述评[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4 张青;中新建交十春秋 发展合作结硕果[J];东南亚纵横;2001年01期

5 余军锋;新加坡1+1自由贸易区建设[J];东南亚纵横;2002年09期

6 仲计水;李光耀的中国崛起思想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7 郄清良;小国大外交——新加坡大国平衡战略的形成与演变[J];东南亚纵横;2005年01期

8 马勇;论李光耀的美国观[J];东南亚;1996年04期

9 陈杰;新加坡外交——其生存之道[J];东南亚研究;1988年01期

10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勇,王丽艳;“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6期

2 李果,刘文纲;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及其改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年06期

4 郭靖;抓住WTO机遇,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开放战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S1期

5 曾国平,刘渝琳;重庆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沈伯明;入世后广东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3期

7 李丽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探析[J];经济师;2004年02期

8 张旭霞;;新加坡利用外资发展民族经济的战略与政策[J];南洋问题研究;1984年02期

9 张星岩;;新加坡掀起咨询热[J];国际展望;1985年16期

10 ;书丛摄珍[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欣;;新加坡茶文化[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2 ;世界六大花园城市[A];河南风景园林——学术论文集(第三期)[C];2005年

3 张瑞美;;医院优质服务6+6[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倪易洲;;新加坡、澳大利亚节水管理体系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蔡志祥;;区域研究与国际视野:潮州、香港与东南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刘管平;郭昊羽;;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谈城市园林设计的几个特点[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9 林毅;魏勇;王文贵;陈登杰;李玉冰;严玉宝;胡娟;;新加坡鹦鹉感染沙门氏菌病的诊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梁中国;;美丽成就品牌[A];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2007美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希;南京企业“走出去”热度不减[N];南京日报;2009年

2 商报记者 刘妮丽;中国设计企业首次“走出去”[N];北京商报;2010年

3 记者 聂伟柱;国开行发4亿境内美元债助企业“走出去”[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秦志辉;中小企业“走出去”正当其时[N];经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吴哲 实习生 田文博;广东10亿资金帮助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获9000万[N];南方日报;2010年

6 记者 马可佳;中国企业,别着急“走出去”[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记者 瞿学江;我区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N];宁夏日报;2010年

8 外经;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N];上海科技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朝霞;政策支持令企业“走出去”底气备增[N];国际商报;2008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沈文虹;南京需要“走出去”[N];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保春;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4 王伟;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庞卫东;新马分离与合并研究:1945-1965[D];厦门大学;2009年

8 郭峰濂;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林青;新加坡地区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和临床治疗[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方桂香;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慧研;1965-1969年新加坡与美国关系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方榕;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茹;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滕连帅;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和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6 蔡小贞;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态势分析:1980-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尹晓丽;新加坡对大国外交战略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炳梅;功能消化不良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2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112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