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收益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05:15
【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学者一致认为影子银行是此次危机的源头所在,资本市场各界人士对影子银行的批判之声此起彼伏。而与此相反的是在我国影子银行自2007年以后却出现了迅猛发展。某些极端理论甚至提到中国将来也可能爆发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一时间关于影子银行的各种缺点被人们广泛认知,许多人甚至“谈影色变”。影子银行到底为何物?其真如民众认为的那样只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了准确了解影子银行,避免发生类似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利用影子银行,控制其风险,故在影子银行体系高速发展时,有必要对影子银行进行详细研究,明确影子银行自身特征,充分了解影子银行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在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联系紧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业务逐渐被转移到表外,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在近几年出现高速增长,这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同时由于影子银行自身规避监管的特征造成近几年商业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成倍上升。在这种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一旦影子银行体系出现危机商业银行将会备受牵连,危机将会迅速蔓延到商业银行体系中,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那么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究竟有何种联系,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到底有何种影响?为了充分了解影子银行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必要对影子银行对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在对此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对影子银行加以合理利用,在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控制风险,避免出现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了对影子银行有更详细的了解,认清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达到合理规避影子银行的风险,更好的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之间的防火墙,同时合理利用影子银行各项优势,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内涵以及特征进行介绍,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影子银行的相关内容,再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入手进行介绍。关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方面,本文主要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方面给,业务结构方面以及影子银行在对我国宏观政策产生影响进而通过风险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产生影响等方面入手。本文关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收益影响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两个方面,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本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对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影子银行在多方面对商业银行在风险和收益两个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显著,具有放大效应,也即影子银行的出现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收益性,同时影子银行也会扩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剧商业银行的不稳定性和资本市场的动荡。这即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以后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在文章的最后虽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监管意见以及对影子银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但关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和发展问题仍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没有详细描述。
[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 the scholars agreed that the shadow bank is the source of the crisis, and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capital market share the criticism of the shadow bank. In contrast, the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2007. Some extreme theories have even referred to the futur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 time when the various shortcomings of the shadow banking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many even 鈥淥n the color change of the shadow鈥

本文编号:237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37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