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9:39
【摘要】: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投资银行便是华尔街的灵魂和骄傲。但自2008以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一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悉数轰然倒塌或是兼并重组,推动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下,全球资金链条急速缩紧,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生产大幅放缓,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到了2011年依然没有走出危机。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毅然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稳定人民币汇率,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出经济低谷做出努力,并显示出了经济大国的魄力。 进入2011年以来,外围环境不确定性因素陡增,欧洲债务危机再起、美国主权国债评级被下调、中东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等突发事件,不断打乱中国资本市场的节奏,输入型通胀和CPI高启不下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难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不再是可以独立于世界经济体之外的“世外桃源”,世界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主题背景,风云突变下作为发展和转型中的资本市场主力--国内证券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华尔街投行模式重塑,曾经金融业顶礼膜拜的“投资银行老师”们纷纷倒下,但金融全球化正在把快速崛起的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当仁不让的推向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心,研究适合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本文将从金融和投行的价值链分析入手,对比国内外典型投行盈利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异同,力求站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对中国券商投资银行的盈利结构和投行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构建,有幸作为中国金融投行人员中的一员,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图文】:

收入变化,风险管理,部门


国本土的商业和零售银行向全球全能金融服务机构的转型。随着德意志银行向全能化银行逐步转型,德意志银行的传统的利息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1995年该比例仍然高达63%,而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不到30%,而手续费和交易费用收入则是成倍直线上升。从业务部门来看,2003年企业和投资银行部(C0甲orateandhivestmentBank)贡献了最多的收入,约占整个银行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到2004年,CIB部门收入已经占德意志银行总净收入213.6亿欧元的62.4%,其证券承销与经纪业务、净交易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6.5%,为其收益结构调整做出了重大贡献。PCAM部门以私人和中小企业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其提供信贷、零售、理财、信托等传统金融产品为主的服务,,2004年该部门收入占有净收入的37.6%。从该行06到10年的年报中来看,收入趋势如下图所示,净利息收入和佣金和交易收入都基本保持稳定(即使在08年金融危机期间),除08年净利润有大幅缩水之外,其他年份净利润都保持盈利。Deuts‘heeonkAnnu〕!Report201Qnc01丫怡S士ate价1砂n幸;纯板川;l经

德意志,全能银行


小结和启示在全能银行模式下,银行与投行长期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以大银行为核心,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垄断财团,这种模式混业程度最彻底。全能银行提供广泛的产品与服务,与企业有着长期密切的联系,这使全能银行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大大降低成本与风险,同时全能银行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全球化并购,德意志银行增强了其全能银行的实力,提高了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银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目标客户有许多是重叠的,因而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共享客户资源,交叉销售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但全能银行模式也存在缺陷,全能银行各部门之间没有制度屏障,当某种金融工具出现风险将会迅速传播。全能银行可能会因持有某些实体产业公司股份而产生巨大的道德风险,不顾金融机构本身的利益,甚至牺牲其他客户利益,向该企业提供援助。3.3.3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关系发展模式,,1、发展概述(l)发展战略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张熠;;浅论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差距[J];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04期

2 邢宇;;我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7期

3 蔡春平;牛丽娟;幸丽霞;;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市场格局的比较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8年17期

4 粘嘉文;;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年15期

5 汪桥红;陆桂贤;;我国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支持系统研究[J];江苏商论;2009年07期

6 任倩;郭净;刘兢轶;;中外投资银行业务比较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08年10期

7 秦泗凯;;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商业;2010年02期

8 邓珑娜;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并购业务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年10期

9 戴启超;徐静珍;;次贷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锐;;浅谈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怡;;证券公司投资组合市场风险与适足资本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探析[A];证券业务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2年

3 陈平;;对《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研究:南方证券接管案》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4 ;证券公司研究咨询业务发展的几个问题[A];证券业务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2年

5 冯国荣;;证券公司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思路[A];证券业务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2年

6 杨光;;证券公司委托理财的法律分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刘军航;赵惠芳;姚禄仕;;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与亏损的关系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彭真明;方妙;;论证券无纸化下的善意取得——以股份公司股权为例[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9 广发证券稽核部课题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探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浦增平;;谈建立并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网上证券委托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东平;铸造投资银行中国力量[N];证券时报;2006年

2 袁东;旋转门式的国际投资银行[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林纯洁;高盛:IPO大鳄的IPO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任亮;聂庆平谈证券市场热点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于扬;防范利益冲突 构建信息防火墙[N];证券时报;2010年

6 张泰欣;华融证券信达证券挂牌运营[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蒋健蓉;证券公司海外拓展的风险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廖毅芳;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保荐制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9 周到;多管齐下防范券商自营风险[N];证券时报;2005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孙晓霞;中信证券:蓝海扩张价值凸显[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斌;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邹平;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3 刘加;证券公司市场营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钱晓晨;论我国证券公司破产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孙明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9 何君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柳仲颖;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健佩;招商证券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白云;基于DEA原理的我国证券公司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3 马文海;齐鲁证券公司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朱建军;证券公司风险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陈锦旗;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6 张伟;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及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代瑞瑞;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梁杰;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D];厦门大学;2002年

9 马成;入世后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10 陶巍;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52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652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e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