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现代金融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3:33
【摘要】:一国将农业作为压倒性产业,表明其农村问题非常严重,且解决起来十分棘手。发刃于农村的中国经济改革已走过30余年风雨历程,尽管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牧业税费的取消和惠农强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实,“三农”问题有所缓解。然而,破解“三农”难题依然任重道远,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其中农村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关键瓶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核心功能在于优化配置资金资源。若资金配置效率得到改善,则有助于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反之,若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则国民经济运行势必出现“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问题,甚至诱发“滞胀”。可见,努力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对于改善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形成了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名义合作性金融机构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但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仍远未得到有效满足。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实力薄弱、机构网点缺乏,决定了政策性金融难以成为缓解中国广大农村金融难题的现实依托;农业银行已改造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动机不断增强,注定了商业性金融不可能担负起金融支农的政策性责任;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早已丧失殆尽,其走商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内在冲动很难遏制,2003-2007年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耗资巨大而实效不彰就是明证。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意见”,启动了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4年来,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西藏自治区脱胎于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农牧业历来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牧区人口一直是西藏人口的主体性成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藏城镇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牧区经济呈现出边缘化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着力抓好西藏“三农”发展工作,推动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收入增长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对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确保西藏2020年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西藏农牧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而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又受到融资困难、生态脆弱、远离市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严厉制约。因此,找准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就成为破解西藏农牧区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金融业发育滞缓、资金要素短缺一直是制约西藏农牧业及农牧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给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在农牧区拓展业务带来了巨大障碍。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全国援藏”战略布置的推动下,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通过合并西藏农村信用社系统成为农牧区唯一的贷款类金融机构。尽管农业银行在金融支援西藏农牧区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农牧区跨越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迫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80%的西藏人口仍居住在广大农牧区,能否成功实施金融先导型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直接影响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件大事解决得实际效果。 本文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现代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以西藏农牧区现代金融业体系构建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证、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等多维视角,梳理了农村金融发展相关基础理论,回顾了国际国内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运用前沿计量经济方法对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及其农牧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设计了金融业支持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构了未来5-10年西藏自治区及其农牧区现代金融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全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交待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述评。本章在界定若干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简要述评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文献,然后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选择性综述。 第三章农村金融发展相关基础理论。本章系统梳理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非对称信息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垄断与反垄断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流派等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观点。 第四章国际国内农村金融业发展经验考察。本章首先分别考察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演进历程以及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并提炼出国际农村金融业发展对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然后系统回顾了1920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业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最后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及其农牧区金融业发展进程。 第五章西藏农牧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首先,对西藏自治区及其农牧区民主改革以来相关经济金融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最小LM结构变化单位根检验;其次,对西藏自治区及其农牧区两组经济金融变量进行了边界检验;再次,对这两组经济金融变量做出广义因果关系检验。同时,分别对各类计量分析结果给出了合理性解释。 第六章金融业支持西藏农牧业及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探讨。本章分别设计了金融业支持西藏农牧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的具体模式,为金融业支持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初步方案。 第七章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农牧区现代金融业体系架构设计。本章具体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的西藏自治区现代金融业发展体系和西藏农牧区现代金融业发展体系,为未来西藏及其农牧区现代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方案。第八章全文总结与前景展望。本章简要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基本政策建议,并对未来5-10年西藏及其农牧区现代金融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7;F327
本文编号:2725743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芝兰;;我国农业增长中的政府投资影响[J];财经科学;2006年03期
2 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3 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10期
4 梁琪;滕建州;;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5 朱小平;任梦杰;;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10期
6 陈守东;杨东亮;赵晓力;;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7 李泽广;王群勇;高明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关系因果模式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8 潘建成,何广文;金融支持与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J];调研世界;2005年11期
9 郭田勇;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10 龚明华;当代金融发展理论:演进及前沿[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李琴;[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本文编号:2725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72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