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对企业履约和融资环境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对企业履约和融资环境的影响
【摘要】: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鲜明特色。经典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关注产业集群给集群内企业所带来的三大优势:临近市场,共享劳动力资源,以及促进技术传播。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产业集群还有助于改善集群内企业所面临的履约环境和融资环境的观点,并利用企业级数据加以验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金融体系和法制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往往融资困难,履约环境也比较恶劣。面对不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企业可以采用扎堆的产业集群方式减少这些制度因素的约束,因此我们的研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柯盖德大学经济学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履约环境 融资环境
【基金】:教育部(12YJC79026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900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17,71341002,713300042,71350002,71303200)的资助
【分类号】:F124;F83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集群式的产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主要推动力。在很多地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而集群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带来的各种效应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参见Lu 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毅;李冬娅;方琦璐;陈熹;;产业集聚与企业规模——来自中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08期
2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3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李涛,李红;双方关系、关系网络、法院与政府:中国非国有企业间信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5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6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3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 陈太明;;经济总量、东道主、构建时间与奖牌份额[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7 段伟宇;鲍慧琼;;我国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的合作问题分析[J];沧桑;2008年02期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机理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9 丁永健;刘培阳;;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国进民退”的回顾与前瞻[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10 胡冬梅;潘世明;;我国区域出口分工模式、竞争优势及其动态演进[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史宇鹏;李涛;丁彦超;;政府行为与社会信任: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7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祝鹤;煤矿安全规制对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2 郭玉清;杨栋;;人力资本门槛、创新互动能力与低发展陷阱——对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7年06期
3 石灵云;殷醒民;刘修岩;;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机制——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4 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1期
5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6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7 刘修岩;贺小海;殷醒民;;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8 刘厚俊;刘正良;;人力资本门槛与FDI效应吸收——中国地区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6年05期
9 黄玖立;黄俊立;;市场规模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10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力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透视[J];中国中小企业;2004年05期
2 赵江明,刘金红;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创业、创新与社会资本[J];乡镇经济;2004年06期
3 徐维祥,唐根年;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6期
4 刘奇中;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J];价格与市场;2004年06期
5 戴双兴;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6 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7期
7 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8 徐颖,张少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动因及模式[J];经济纵横;2004年08期
9 朱海就;从“能力”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5期
10 刘轩;北京:产业集群需全面升级[J];投资北京;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龙丽梅;;宝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中小企业成长[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景元;马建兵;;浅析节约型产业集群的构建[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张树巍;;培育产业集群创建经济强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刘鹏;;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唐长春;;浅析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策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张金海;刘雯;;浅谈廊坊市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的对策[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李少武;;论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发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江辉 王泽平;产业集群策动增长方式嬗变[N];安徽日报;2005年
2 金兑;要大力促进和发展产业集群[N];安庆日报;2005年
3 阎星 王吉泉(作者阎星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王吉泉系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成都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和主要方式[N];成都日报;2004年
4 穆延奎;发展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明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归大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钟欣;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宋时飞;集群符合工业化的内在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张彦明 卞溪;产业集群造就了航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钱志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N];证券日报;2003年
10 仲 钦;产业集群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娥;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士忠;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集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才林;生产性服务对不同阶段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孙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纪玉俊;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郑宏星;基于制度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董ng;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曹旭鑫;长沙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闵鹏;基于动力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雁琳;基于产业集群的学习型区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彭晖;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余泽海;安徽省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7 张燕;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麻昌港;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郑朝明;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于蓬蓬;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13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1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