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8:18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在短短的10年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与国外退出机制相比,我国退市制度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其中,以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机制为核心的过渡式退市制度设计,是我国制度背景下的资本市场重要制度创新之一。退市制度作为市场监管体系的一部分,其运行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投资者保护作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度量一切制度设计好坏的准绳之一。本文从投资者保护出发,对我国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充分考虑了现有制度研究的成果和视角,我们认为退市制度作为市场交易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制度运行收益与制度运行成本同样重要,仅着眼于制度运行成本就否定现有的机制存在价值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一些研究看到国外退出机制的优势就呼吁全盘引入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设计,这样的论断和视角都是不完整的,其研究结论的价值和稳健性都受到质疑。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退市制度的运行现状、效率、困难、优势的分析,以投资者保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理论演绎、经验归纳和实验模拟等手段,对我国资本市场现行退市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来说,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1.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运行效率与投资者保护分析的研究。在这个部分,本文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切入,研究退市制度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设计目标定位为“汰弱、激励和保护”。其中投资者保护是基点,淘汰劣质上市公司是手段,实现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是这一机制的外在化效应。这三大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效的考察了我国退市制度的运行效率; 2.我国证券市场退市设计下的披露改进。在这个部分,本章研究了退出设计下的过渡退市群体(ST处理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及其对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事实上,我国现行的退市机制的相关条例中,明确要求受到特别处理(ST)的公司应该加强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本文通过对过渡退市群体的自愿披露状况及其动机分析,研究我国资本市场退市设计下的目标实现效率; 3.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设计与投资者歧视的研究。在这个部分,我们从制度变更下来带够元机制交互影响出发,基于一个崭新的视角认识渐进式变革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矛盾,从当前资本市场引入公允价值计价与我国现行退市机制的交互影响和冲击出发,研究了在资本市场变革过程下的新旧机制的碰撞及其带来的制度效率的损失。该章的研究显示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与现行监管机制设计的冲突,从而为市场监管单位理解转轨经济下的制度设计与变革提供了更多实证研究证据。 全文的论述章节安排如下: 1.绪论。在这个部分,我们对全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总体的介绍; 2.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设计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探索。该章从市场退市机制设计的必要性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诞生和发展进行了诠释。同时,基于国内外文献基础和市场评价,对资本市场退市机制设计及其发展历程中的质疑进行逻辑性的解答和推衍,在理论上探索了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3.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与投资者保护的实证研究。基于前述理论章节的叙述,本章对我国资本市场退市机制的诸多设计目标和效率标准进行验证。一方面验证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淘汰劣质上市公司,警示投资风险以及激活上市公司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实证检验我国现行退市机制在诱导市场机会主义行为,扭曲资源配置的方向等方面的消极作用。这是从制度运行成本与收益的整体视角出发,综合评价我国现有退出机制的效率水平; 4.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下的披露改进—基于MDA自愿披露的动因分析。在本章中,通过对我国特别处理(ST)上市公司从发生经营亏损到ST处理,再到ST摘帽过程中,年报MDA披露内容的质量和动因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退市制度设计在改善披露状况,削弱市场信息不对称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5.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设计与投资者歧视的制度效率研究。本章从资本市场引入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出发,研究其与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契合效用,引入行为财务理论中对于投资者认知局限的理论基础,利用情景实验的研究方式,对公允价值机制引入受到退市机制的影响。从而对信息质量、投资者决策及其既有市场规则的冲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本章的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监管当局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 6.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在前述五章论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到全文研究的结论和启示,明确了本研究的创新价值和贡献,并为市场监管提供了诸多政策建议。此外,该部分也对本文研究的局限和未来发展的展望进行了探讨。 本文研究的创新在于,从制度运行成本和收益的系统视角,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将视角仅仅定位在退市机制设计的负面市场效应上,本研究从投资者保护出发,对资本市场退出机制“淘汰劣质上市公司,保护投资者利益,削弱信息不对称、推动市场变革”等方面的效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具体包括: 1.不仅仅关注于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的低效运行的现状,而是从制度设计的背景和目标着手,基于制度运行成本和制度运行收益的整体效能出发,对退市制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考量。这就避免了将市场发展阶段的低效等同于市场制度设计的低效,前者是经济发展阶段的效率水平,后者是运行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框架从制度运行的成本和收益来考虑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将两个概念的差异分离开来。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我国过度式退市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的证据,这在研究框架的设计上是有创新和突破的。 2.本文的研究内容触摸了大量现有资本市场的空白,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动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资本市场多元机制交互的影响等。特别是渐进式退出机制设计下,从企业自愿的披露意愿和质量研究我国渐进式退出机制的设计是具有合理性的,这一视角和结论在现有的研究中是创新的。 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引入了行为财务的实验研究工具,通过情景设计和实验手段来探索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评价,这在财务领域是不多见的。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具有一定的先验研究的能力,因此,本文的研究为资本市场管理当局摸索我国资本市场退出机制的未来与变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工具。
【图文】:

退市制度,逻辑分析


图2.1我国退市制度设计的逻辑分析图2.5本章小结本文因ST炒作现象和退市制度研究的缺乏而提出研究命题,首先论证了退市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退市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发挥证券市场筹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必须的,退市制度目的在于剔除劣质上市公司,保护投资者利益。其次基于退市制度目的提出有效退市制度的标准,,即有效退市制度的市场表现:合理的退市率、与经营业绩相关的股价

的影响,风险图,效果图,A股


我国深沪两市A股ST上市公司动态发展历程图由于ST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不断修正和时间限制,围绕“ST预警一退市”制度对投资者保护的作用效果,国内学者的研究并无确定的研究结论。大部分学者倾向认同ST戴帽预警对投资者投资效率起到正面影响,他们认为ST预警通过强调投资对象盈利恶化,经营失败,提请投资者谨J滇决策,关注风险,保护了投资者利益。这些学者通过对ST戴帽公司和非ST公司的对比,证实了ST制度确实有效的甄别了上市公司中的劣质资源,陈静(1999),陈晓(2000),任若恩、李清(2001)等学者运用静态财务变量对比、二分法、费歇判别分析法等多种手段验证了ST公司与非ST公司之间的显著运营差异。另一些学者(王震、刘力等,2002;唐奇鸣、黄素心,2006)则通过观察ST公告的市场反应,验证了ST预警制度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大多数研究普遍肯定我国ST制度在警示投资风险、甄别投资对象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总的说来,大多数学者(杨兵、王龙、张玉祥,2002;杜伟锦、林伟江,20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天津出台《流通领域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J];肉品卫生;2005年02期

2 李艳虹;;投资者保护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杜凯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利益保护[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魏锋;;基于股权结构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多元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5 王家丽;;论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11期

6 兰鹏飞;;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思考——基于美、德二板市场的成败经验与教训[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7 王彩霞;;资产证券化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9年18期

8 张康兴;;机构投资者与投资者保护——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视角[J];企业导报;2009年12期

9 赵胜男;叶建芳;;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退市制度——以ST迈亚为例[J];财政监督;2010年06期

10 王颖琳;;从市场特殊性看中国退市机制的完善[J];知识经济;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新;;投资者保护制度的理论分析与立法建议[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勇;;法律还是社会规范:关于投资者保护的一个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姜省路;;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的投资者保护[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朱增进;;从徽商精神看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尚兆燕;;投资者保护、法律监管与审计质量改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郎金焕;许盈盈;;法律缺失与替代性投资者保护机制——以配额制为例的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刘启亮;李增泉;姚易伟;;投资者保护、金字塔结构与控制权私利——以格林柯尔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张宏亮;崔学刚;;投资者关系、公司价值与投资者保护——基于金牌董秘评比结果的实证研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蒋庆峰;;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孙玉;建议成立投保中心代赔诉讼制度[N];证券时报;2010年

2 记者 匡志勇 李隽;“保壳”“倒壳”危害大 退市制度需健全[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安宁;完善退市制度 终结股市“不死鸟”神话[N];证券日报;2011年

4 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 姜山;建立直接退市制度尚需配套机制[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记者 张欢;发行体制改革和退市制度将成重头戏[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曹中铭;退市制度须进一步完善[N];证券时报;2009年

7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引入“资不抵债”标准完善退市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邓大洪;最牛皮包公司拷问退市制度[N];中国商报;2011年

9 九鼎德盛首席经济师 肖玉航;完善分红挂钩退市制度 已刻不容缓[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于扬;完善主板退市制度 内幕交易有望辩方举证[N];证券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玮;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倪泽强;投资者保护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锦霖;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张若钦;资本社会化及其相关制度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钱晓晨;论我国证券公司破产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孙燕东;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许祥殊;证券法制演进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黄学敏;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孟子平;A股盈余公告的投资者保护水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白平;投资者保护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测度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中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朱雪玲;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投资者保护功能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洁;上市公司企业文化与投资者保护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赵敏;我国证券公司破产程序的投资者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s

本文编号:2650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50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9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