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8:18
【摘要】: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活跃度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惊叹。新时代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十九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的改变,“不平衡”成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迈向更高层次的“拦路虎”,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劳动力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变化的内生机制,其配置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水平,当前长三角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存在扭曲,劳动力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配置优化空间大,通过探索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的改善对策,推动长三角平衡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和改善对策的现有研究梳理,学者们普遍认为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存在扭曲,除南京、杭州等个别城市,扭曲程度从上海向内地大致呈扇形提高。针对如何改善长三角劳动力配置效率,学者们主要从产业结构、就业政策、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素质五个角度展开。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长三角劳动力资源在行业和空间上的配置现状,从行业配置看,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分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劳动力持续从农业、传统工业向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中转移,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向着更高水平配置;从空间配置看,随着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多极化就业格局初具雏形,新兴的南北翼都市圈将会带动附近省市的就业,皖江城市带作为后起之秀带动了省内就业,空间配置不断合理化。接着通过综合评价、行业偏离度和GIS绘图方法,探索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各地区各行业实际需求间存在的问题,发现长三角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滞后,就业结构层次整体偏低,产业结构趋同明显,空间劳动力呈“断崖”式分布,发达城市的劳动力重心开始向郊区转移,合肥作为新的就业增长极,周边劳动力衰退较明显。然后结合政策角度与技术层面分析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新要求,总结出长三角劳动力流动的六大客观趋势。分别从中央和地方层面解读政策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通过灰色预测算法构建模型,预测未来省际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上海市在劳动力集聚方面仍拔得头筹,安徽省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增强,江浙地区劳动力存量接近倒“U”型的顶端。最后,结合前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对策,具体从五个方面详细展开:合理引导劳动力在都市圈的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的空间布局;完善就业市场一体化,改善就业环境,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推进实用性人才建设,使各类人才在乡村进发活力,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强化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多措并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技能型人才队伍的规模;外引内培相结合,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49.27
【图文】: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结构,产业分布,第一产业


二、三产业)转移。逡逑1、劳动力资源产业间规模变化逡逑从图3-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内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年均逡逑减少3.57%。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多为长三角地区本地人口,随着第二、三产逡逑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逐渐扩大,农村土地不断减少。农逡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逡逑整,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流向报酬更逡逑高的非农产业。2007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劳动力迫逡逑切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流出数量较大;2007年之后,劳动力的流出速度开逡逑始放缓,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逡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近年来不断攀升

三次产业,分布比,单位,区域


逡逑图3-1长三角区域劳动力资源产业分布规模(单位:万人)逡逑2、长三角资源劳动力结构演变逡逑2000年至今,随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就业结构完成了从“一二逡逑三”向“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升级。2000—2004年间,三次产业逡逑结构波动较大,从43:30:27调整为35:33:32,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最高,逡逑随后逐年下降,从43.邋04%下降到34.邋97%,四年下降了邋8.邋07%,工业、服务业的逡逑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加速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的流出。2005—2007年,逡逑三次就业结构从33:34:33调整为28:37:35,这段期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逡逑均有小幅上涨,分别上涨了邋3%和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一三”向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区域差距[J];党政视野;2015年11期

2 杨胜利;段世江;;转型期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分析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19期

3 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兼论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J];人口学刊;2015年05期

4 刘云飞;张小诗;;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方向的思考——基于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的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9年18期

5 杨秀凌;赵秋成;;东北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政策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6 宋雪飞;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增长[J];开发研究;2000年05期

7 张跃峰,宋彦,杨文道;黑龙江垦区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1996年02期

8 汪玉奇;充分发挥工资引导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J];企业经济;1996年12期

9 胡健,刘家珉;论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邢连仲;谈市场经济与劳动力资源配置[J];农金纵横;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燕斌;邸妍;黄湘闵;孟续铎;曹佳;俞贺楠;韩巍;段宜敏;;市场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研究[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十三届中国改革论坛演讲文集[C];2015年

3 王莹;乔杰;;大城市近郊区农村劳动力与农地重心耦合态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张建高;怎么看“5%”的“高压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齐中熙 贺劲松;我国将采取四条措施把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四点五以下[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3 李卫国 翟宁;渭城区有了人才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新模式[N];咸阳日报;2005年

4 特约记者  邓金慧 通讯员  郝新乐;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N];洛阳日报;2006年

5 刘英团;为中小企业发展“松绑”值得期待[N];光明日报;2009年

6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徐林;“逆城镇化”并未出现 城市化仍是主旋律[N];中国城市报;2018年

7 记者 艾琳 王忠德;企业最低月工资不能低于300元[N];兰州日报;2006年

8 任丽;辉煌“十一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9 杜海涛邋左静;劳务输转 中介服务[N];酒泉日报;2007年

10 整理 本报记者 张滢;促就业,核心是优化配置劳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艺琼;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D];西南大学;2017年

2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杨胜利;转型期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姜照辉;欧洲的劳动力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山东大学;2012年

5 李玉梅;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涵;长三角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2 张悦;我国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

3 纪潇;南方林区农户林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曹阳阳;辽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5 赵冬旭;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蓓;江苏省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刘媛园;辽宁省城乡劳动力配置水平评价分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8 王鑫潼;我国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孟楷;辽宁劳动力配置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魏小霞;企业员工频繁流动的一个解决方案[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7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27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