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0:51
   农户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农户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制度。相对于其他组织形式,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农户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兼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是指农户将原先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等要素转移到非农活动中的行为,同时兼业又可以被看作是没有伴随人口地域变动的职业转换。在苏州农村,农户涉足非农活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清或更早时期。一直以来,苏州农户以小规模耕地为依托,在家从事非农活动或外出亦工亦商的现象都相当普遍。甚至是在人民公社年代,农户从事家庭手工业或在社队企业务工的活动也未停止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苏州农村已经出现明显的兼业深化倾向,并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农户兼业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农户的兼业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家庭生产理论、农业经营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苏州地区农村住户兼业行为发生及演变的历史考察,探讨农户兼业的本质及一般规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兼业行为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农户收入、乡-城迁移意愿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及要点如下: 首先,在导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本文以苏州地区的农村住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农户兼业行为的一般性分析以及苏州地区的实证研究,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兼业深化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或参考;研究方法上包括纵向的历史和趋势分析,以及横向的截面和比较研究。 其次,在文章的第二章介绍了农户兼业的相关理论,包括农户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生产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构建了关于农户兼业的分析模型。 第三,探讨苏州农户兼业的历史变迁,包括文章的第三章。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唐代、明清,及近代以来苏州农户非农兼业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分析农户兼业行为的现状及决定因素,包括文章的第四章。利用苏州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非农兼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t计量模型,研究农户兼业决策与农户类型、经营规模、受教育程度、资产、家庭人口结构,所在村区位、当地资源条件、要素市场运行状况及非农就业机会等内、外在因素的相关性。 第五,运用计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农户兼业行为的微观经济效应,包括文章的第五章。通过对苏州农村住户相关数据的搜集以及农户意愿调查等,研究农外兼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消费行为、离农意愿及农业经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第六,探讨农户兼业行为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户兼业对苏州当地农户收入分布、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经营意愿的调查及分析,研究农户兼业的发展趋势,探索苏州农村地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
【学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224;F327
【部分图文】:

区位图,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区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农户兼业是人们不必担心和忧虑的社会经济现象,而农业兼业深化则标志着农业在区域或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历史性转折①。二、研究区域本文选择苏州农村作为相关调查和分析的重点区域,同时也会涉及到长江三角洲其他一些地区。1.苏州的地理位置苏州简称苏,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9o55r一121020,,北纬30047‘一32002’之间。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上下,日照时间在2000小时以上。苏州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农产品品种繁多,盛产大米、棉花、油菜、香梗、血糯、白蒜、柑桔、楷把、板栗、桂花、碧螺春茶叶、药菜和淡水珍珠等。

恩格尔系数,农户,苏州,变化情况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业的专业化经营,农业经营收入因此成为家庭收入的基本来源;还有些农户则选择完全放弃农业经营,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平均水平而言,在苏州农村,纯农户的家庭收入非但不低于兼营农户或非农户,甚至还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经营农业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当然,这要求农户的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并且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经营品种与结构。如果经营规模狭小、经营结构一成不变,则农业将注定沦为糊口农业。调查显示,在苏州农村,专业从事渔业、牧业的纯农户2005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巧.6元①和11881.8元,明显高于种植业纯农户。这一结果显示出,渔业、牧业的专业化经营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比种植业更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二、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1.苏州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总体状况

指标图,数据图,农村居民,劳动力


2005年末,苏州乡村总户数为 112.79万,总人口为354.5万,乡村劳动力207.6万,分别相当于1984年①末的95.1%、83.4%、77.7%,而农业劳动力则由1984年的188.67万大幅减少到2005年的47.5万,下降了近75%(见图5.3)。从20多年来乡村人口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苏州农村住户的乡一城迁移远远滞后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滞留了大量的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者。我们从三次产构成、劳动力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见表 5.5)。相对值60圈 19901992199门 1996199吕 2000200泣200万年扮敖据来铆:很据厉年苏州农村住户阅查资矛丰旧关数据计性。图5.3农村居民总户数、人口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表5.5生产、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单位:%项目苏州①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一产二产三产劳动力结构人均备注一产二产城市化三产水平GDP/GNP 2.266.631.2 11.058.93050.9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②____一_75刀钱纳里回归结果③ 13.534.751525.232.542.363.48346美元5105美元2005年1999年GNP1000美元1950、1970年注:人民币与美元按1:8汇率折算;城市化水平为户籍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①根据苏州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②数据来自《2001世界发展指标》,转引自李京文、吉星华:《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04(3);③数据来自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第58页。①1984年,苏州农村开始普遍推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龙军;农业保险对农户兼业决策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2 董碧;工业园周边地区农户的农地流转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3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73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