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格局
发布时间:2021-02-22 09:01
科学认知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是构建可持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格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基于1992—2015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环境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结果表明:①1992—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空间扩展显著,城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社会经济活动密度逐渐增大,总体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县域城镇化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镇化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②区域灯光强度与NDVI和生态价值同步上升是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趋势,但灯光强度显著上升的城市群地区和能源开发区的NDVI和生态价值出现下降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③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中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求,可能促使区域加强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地理区位
黄土高原城镇化灯光强度时序变化
图2 黄土高原城镇化灯光强度时序变化1992—2015年黄土高原城镇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景观紧凑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图4a),说明区域城镇化斑块表现出复杂化和分散化趋势。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县域城镇景观紧凑度变化在1992—2005年和2006—2015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1992—2005年,城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紧凑度分别由0.145和0.076波动下降为0.119和0.053,说明两种区域城镇化斑块边缘逐渐复杂,空间分布出现分散趋势;2006—2015年,城镇化核心区景观紧凑度由0.119波动下降为0.028,而城镇化边缘区景观紧凑度则维持在0.054左右,说明边缘区城镇化斑块复杂性和斑块分布的广泛性处于稳定状态,而核心区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变化态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核心区城镇景观紧凑度出现快速下降态势。这表明城镇化核心区与受城镇化扩散影响的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编号:3045755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地理区位
黄土高原城镇化灯光强度时序变化
图2 黄土高原城镇化灯光强度时序变化1992—2015年黄土高原城镇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景观紧凑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图4a),说明区域城镇化斑块表现出复杂化和分散化趋势。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县域城镇景观紧凑度变化在1992—2005年和2006—2015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1992—2005年,城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紧凑度分别由0.145和0.076波动下降为0.119和0.053,说明两种区域城镇化斑块边缘逐渐复杂,空间分布出现分散趋势;2006—2015年,城镇化核心区景观紧凑度由0.119波动下降为0.028,而城镇化边缘区景观紧凑度则维持在0.054左右,说明边缘区城镇化斑块复杂性和斑块分布的广泛性处于稳定状态,而核心区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变化态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核心区城镇景观紧凑度出现快速下降态势。这表明城镇化核心区与受城镇化扩散影响的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编号:3045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4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