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9 08:48
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循环经济进入产业化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后,必须突破以“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单纯物质闭环流动概念,才能更有生命力。也即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需要突破行业和区域的限制,在更开放的视角下,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关键环节建立规模经济优势,因此,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找到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律的实施载体,并明确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机理。本文围绕“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选择”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研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DEMATEL数学模型,分析“实施载体”对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影响程度,明确“实施载体”与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识别出评价和选择实施载体的依据;其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典型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进行比较,归纳出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的出资人属性;并运用定量的层次分析法和定性的比较分析法,分析出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化实施载体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在阐明实施载体的出资人属性和组织形式后,确定中国循环经济的最佳产业化实施载体,并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揭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机理,为我国循环经济...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1.2.2 产业化实施载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研究
1.3.2 关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稀缺性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规模经济理论
2.2 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中间组织理论
2.3 战略管理学相关理论
2.3.1 多元化理论
2.3.2 竞争优势理论
3 实施载体与其它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3.1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3.1.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2 数据收集
3.1.3 数据分析
3.1.4 基本影响因素的确定
3.2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3.2.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2.3 数据分析
3.2.4 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
3.3 本章研究结论
4 实施载体的出资人属性分析
4.1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1.1 美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1.2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1.3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2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2.1 日本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2.2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2.3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3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3.1 德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3.2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3.3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4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4.4.1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4.2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概况
4.5 本章结论
5 实施载体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
5.1 定量对比分析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2 实施载体组织形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
5.1.3 数据收集
5.1.4 数据分析
5.2 定性对比分析
5.2.1 企业集团与其它实施载体的相同点
5.2.2 企业集团与其它实施载体的不同点
5.3 本章结论
6 最优实施载体的确定及其运行机理
6.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设计
6.2 分析框架
6.2.1 实施载体与其它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关系的启示
6.2.2 理论基础的启示
6.2.3 案例分析框架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6.4 研究发现
6.4.1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6.4.2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稳定性分析
6.4.3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收益性分析
6.4.4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外部性分析
6.4.5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稀缺性分析
6.5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定性分析
6.6 本章结论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循环经济[J]. 庞晓.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2]美国节能减排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 丁波.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1(01)
[3]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J]. 阮晓莺. 闽江学院学报. 2011(01)
[4]论交易成本运用在促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及途径[J]. 李光军,曹凤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2)
[5]生态工业园区研究进展及展望[J]. 毛瑜,张龙江,张永春,蔡金榜,陶然. 生态经济. 2010(12)
[6]日本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J]. 陈志恒,金京淑. 环境保护. 2010(19)
[7]德国循环经济起源和现状[J]. 杨杰. 北方环境. 2010(03)
[8]企业循环经济系统与模式研究[J]. 潘春跃. 统计与决策. 2010(08)
[9]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研究[J]. 雷鸣.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02)
[10]我国生态工业园中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J]. 张艳.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04)
博士论文
[1]虚拟组织的性质和原因[D]. 司建波.吉林大学 2009
[2]R&D产业化研究[D]. 吴敏辉.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问题研究[D]. 赵磊.湖南大学 2008
[2]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研究[D]. 位艳平.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91794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1.2.2 产业化实施载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研究
1.3.2 关于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稀缺性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规模经济理论
2.2 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中间组织理论
2.3 战略管理学相关理论
2.3.1 多元化理论
2.3.2 竞争优势理论
3 实施载体与其它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3.1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3.1.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2 数据收集
3.1.3 数据分析
3.1.4 基本影响因素的确定
3.2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3.2.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2.3 数据分析
3.2.4 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
3.3 本章研究结论
4 实施载体的出资人属性分析
4.1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1.1 美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1.2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1.3 美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2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2.1 日本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2.2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2.3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3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及其实施载体
4.3.1 德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3.2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概况
4.3.3 德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实施载体
4.4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4.4.1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化的经济体制环境
4.4.2 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概况
4.5 本章结论
5 实施载体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
5.1 定量对比分析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2 实施载体组织形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
5.1.3 数据收集
5.1.4 数据分析
5.2 定性对比分析
5.2.1 企业集团与其它实施载体的相同点
5.2.2 企业集团与其它实施载体的不同点
5.3 本章结论
6 最优实施载体的确定及其运行机理
6.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设计
6.2 分析框架
6.2.1 实施载体与其它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影响因素关系的启示
6.2.2 理论基础的启示
6.2.3 案例分析框架
6.3 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6.4 研究发现
6.4.1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6.4.2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稳定性分析
6.4.3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收益性分析
6.4.4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外部性分析
6.4.5 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化稀缺性分析
6.5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定性分析
6.6 本章结论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循环经济[J]. 庞晓.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2]美国节能减排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 丁波.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1(01)
[3]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J]. 阮晓莺. 闽江学院学报. 2011(01)
[4]论交易成本运用在促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及途径[J]. 李光军,曹凤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2)
[5]生态工业园区研究进展及展望[J]. 毛瑜,张龙江,张永春,蔡金榜,陶然. 生态经济. 2010(12)
[6]日本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J]. 陈志恒,金京淑. 环境保护. 2010(19)
[7]德国循环经济起源和现状[J]. 杨杰. 北方环境. 2010(03)
[8]企业循环经济系统与模式研究[J]. 潘春跃. 统计与决策. 2010(08)
[9]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研究[J]. 雷鸣.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02)
[10]我国生态工业园中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J]. 张艳.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04)
博士论文
[1]虚拟组织的性质和原因[D]. 司建波.吉林大学 2009
[2]R&D产业化研究[D]. 吴敏辉.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问题研究[D]. 赵磊.湖南大学 2008
[2]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研究[D]. 位艳平.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91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9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