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形成机理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3 10:09

  本文关键词: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存贷差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08年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形成机理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翼  

【摘要】: 存贷款差额又称信贷差额,是我国在1979-1983年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中作为控制银行贷款的指标而提出来的。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反之为贷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贷差消失,存差出现,并呈不断扩大之势。截至200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余额达到12.8万亿,占全部存款余额38.9万亿的33%。存差的大幅增长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围绕存差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存贷差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形成机理、形成的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分析商业银行存贷差形成机理时,运用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推导出商业银行获取基础货币不同途径下的存贷差一般表达式,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存贷差的影响因素,并结合1994-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在对存差扩大对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和股票指数的影响进行整体描述的基础上,运用单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就存差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 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差与主动获取基础货币(向央行贷款和出售国债)比例、现金漏出率和货币乘数成反比,与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成正比,并从我国1994-2006年相关变量的样本数据得到了验证;第二,以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样本数据对存差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的剥离、外汇占款的增长、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证券市场的低迷是引发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三,以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样本数据对存差扩大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存差对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以及股票指数具有一定影响,而短期内存差仅对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第四,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的对策包括,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加快银行资产多元化发展步伐、完善金融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银行主动负债渠道、建立科学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以及构建市场化的信用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2.22;F832.4;F124;F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1 存贷差的成因研究11-12
  • 1.3.2 存差持续扩大的影响研究12
  • 1.3.3 解决存差持续扩大的对策研究12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12-13
  • 1.4.1 研究思路12-13
  • 1.4.2 研究方法13
  • 1.4.3 研究主要内容13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13-15
  •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13-14
  • 1.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4-15
  • 2 信用创造和存款货币创造理论:理论回顾15-30
  • 2.1 信用创造理论15-19
  • 2.1.1 约翰·劳的信用创造学说15-16
  • 2.1.2 麦克鲁德的信用创造学说16-17
  • 2.1.3 韩的信用创造学说17-18
  • 2.1.4 信用创造学说简评18-19
  • 2.2 存款货币创造理论19-30
  • 2.2.1 相关概念19-22
  • 2.2.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22-25
  • 2.2.3 存款乘数25-27
  • 2.2.4 货币乘数27-30
  • 3 商业银行不同基础货币获取途径下的存贷差形成机理30-36
  • 3.1 吸收原始存款情况下的货币创造与存贷差形成机理30-31
  • 3.2 向央行贷款情况下的货币创造与存贷差形成机理31-32
  • 3.3 向央行出售外汇情况下的货币创造与存贷差形成机理32-33
  • 3.4 向央行出售国债情况下的货币创造与存贷差形成机理33-34
  • 3.5 多种基础货币获取途径同时存在下的存贷差形成机理34-35
  • 3.6 本章小结35-36
  • 4 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成因的实证分析36-46
  • 4.1 存差扩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存款货币创造角度36-40
  • 4.1.1 主动获取比例显著下降36-37
  • 4.1.2 现金漏出率呈下降趋势37-38
  • 4.1.3 实际准备金率不断下降38-39
  • 4.1.4 货币乘数不断增加39-40
  • 4.2 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基于宏观角度40-45
  • 4.2.1 相关变量的选取和依据40-42
  • 4.2.2 模型的确定和数据说明42-43
  • 4.2.3 回归分析及其检验43-44
  • 4.2.4 实证结果分析44-45
  • 4.3 本章小结45-46
  • 5 我国商业银行存差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46-74
  • 5.1 存差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整体描述46-47
  • 5.1.1 存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6
  • 5.1.2 存差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46-47
  • 5.1.3 存差对物价的影响47
  • 5.1.4 存差对股票指数的影响47
  • 5.2 存差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检验47-72
  • 5.2.1 存差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47-54
  • 5.2.2 存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检验54-61
  • 5.2.3 存差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61-67
  • 5.2.4 存差对股票指数影响的实证检验67-72
  • 5.3 本章小结72-74
  • 6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的对策74-78
  • 6.1 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74
  • 6.2 加快银行资产多元化发展步伐74-75
  • 6.3 完善金融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75
  • 6.4 努力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银行主动负债渠道75-76
  • 6.5 建立科学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76
  • 6.6 构建市场化的信用体系76-77
  • 6.7 本章小结77-78
  • 7 结论78-80
  • 致谢80-81
  • 参考文献81-83
  • 附录83-8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2 伍志文,鞠方,赵细英;我国银行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3 江其务;关于中国金融系统“存差”的金融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4 贤成毅;论存差的去向与逻辑[J];改革与战略;2005年05期

    5 郭浩;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存贷差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2期

    6 董积生;存差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界;2003年03期

    7 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8 张杰;国有银行的存差:逻辑与性质[J];金融研究;2003年06期

    9 张新泽;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解错误和教授方法改进(上)[J];金融研究;1997年01期

    10 张新泽;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解错误和教授方法改进(续)[J];金融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希果;曾冬梅;;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李德焱;;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经济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4期

    3 白新民;王颖;;关于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初步研究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4 王倩倩;从QFII看中国资本市场开放[J];商业研究;2005年02期

    5 马正兵;论金融发展的资本部门分配机制[J];商业研究;2005年20期

    6 朱睿博;;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殷孟波,贺向明;存款激励与贷款约束——四万亿存差生成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8 刘芬华;;西部大开发的阶段性策略转换与金融支持[J];财经科学;2006年01期

    9 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10 董积生;戴鉴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J];财经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5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鑫;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杨文泽;商业银行流动性建模、预测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丰雷;经济金融化背景下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源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叶翔;中国货币供应形成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孙莉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德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浩;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世勇;银行流动性不足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溪;我国居民储蓄与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经青;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斌;全国统筹背景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金源;银行流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梅津;中国货币政策对制造的影响及行业差异效应[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健;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暴露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萍;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2 伍志文,鞠方,赵细英;我国银行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3 刘佐;有关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几个重要问题[J];财贸经济;2000年03期

    4 孙国峰;关于当前银行“存差”问题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5 江其务;关于中国金融系统“存差”的金融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6 胡源;银行存差问题之我见[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10期

    7 郭浩;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存贷差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2期

    8 武士国;对当前金融机构存差问题的几点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5年09期

    9 ;中国国有银行业资金配置分析研究报告[J];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05期

    10 蒋志刚;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 鼎力支持广西经济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张炜;[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张 炜;[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3 上海电视大学 胡海鸥博士;[N];上海金融报;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霖孙;物价走低、存贷差扩大和储蓄分流的探讨[J];中国城市金融;2002年12期

    2 陈仲常;孙志军;;存贷差变迁与外汇储备的传导机理[J];统计与决策;2007年10期

    3 郭浩;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存贷差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2期

    4 李贵文;白宽珍;刘林才;郝俊生;;金融机构存贷差扩大化趋势应予关注[J];华北金融;2009年01期

    5 喻晓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J];商业时代;2007年19期

    6 李增来;;对三大区域银行存贷差问题的探析[J];时代金融;2009年11期

    7 熊晓炼;;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基于宏观角度的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9期

    8 孙建平;存贷差破7.5万亿 货币政策居守势[J];证券导刊;2005年22期

    9 罗明华;黄儒靖;;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参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10 马丽华;鲍静海;;河北省金融机构存贷差现象分析与认识[J];特区经济;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2 陆前进;蔡莉;;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经济影响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王国松;;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4 刘国光;;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周陈曦;谢元态;;中国城乡关系的金融学透视[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双元;;我国上市银行与财务公司的比较——基于兴业银行与中国电财经营情况的比较的分析[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光宇;;论完善我国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建设——以吉林省为例[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新;[N];黄冈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栋琳;[N];中国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詹青青;[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涛;[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记者 宏宸 通讯员 沈学;[N];民营经济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世智;[N];甘肃日报;2010年

    7 湘财证券 王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孙建平;[N];中国证券报;2005年

    9 申银万国研究所 杨云 赵峰;[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邹靓 秦媛娜;[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放鸣;马尔可夫骨架过程及其应用[D];中南大学;2004年

    2 赵宏瑞;中国金融体系存差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3 穆玉堂;中国区域间金融资本流动的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春;对我国通货紧缩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孙志军;中国存贷差变迁与外汇储备传导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龚伟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燕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D];河南大学;2008年

    5 张靓;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对策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迎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张翼;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形成机理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赵赢;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姚龙;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郑慧;我国银行存贷差扩大原因的实证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存款货币银行的存贷差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20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