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23:48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纪。在这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济建设方面成效尤为显著。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与策划,白钦先就是这些杰出的知识分子、理论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之一。白钦先在四十年学术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论研究范式,即运用他所构建的一套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题《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探究》正是全面总结回顾白钦先金融理论创新生涯,从中提炼出具有传承价值的学术思想,以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正能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唯物史观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梳理“研究范式”概念和国内外学者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究评述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阐述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内涵,总结概括白钦先金融理论学说体系;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以1985年至2017年白钦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为样本,研究了其金融理论各学说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特点进行了评述。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第一,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内涵包括大局观、整体论和人文理念。“研究范式”是一个被多学科所共用的概念,在不同学科语境下其概念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至少应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三个要素一"对金融研究范式概念的界定也概莫能外。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世界观是大局观,即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是整体论,即把国别问题纳入全球背景构建分析框架、从融发展全局来把握金融理论创新、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提出解决方案;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价值观是人文理念,即坚持人本民本理念、坚持思维的中国主体性。第二,白钦先金融论学说体系包括金融体制说、金融资源说、金融发展说和金融人文说。这四项理学说在世界观、友法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各具特色:金融体制说以体制观为世界观,论证了金融是以金融环境为核心的“九大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在方法论方面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法,在价值观方面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倡导中国国际话语权发声;金融资源说以三个层次的金融资源(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实体性制度性中间金融资源和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为世界观,论证了金融是一国战略性稀缺资源,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由经济分析向金融分析的转变,在价值观方面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协调、稳定、有序、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说以发展的视角来考察金融,包括金融结构变迁、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在方法论上区分了金融内部功能分析和金融外部功能分析,在价值观方面提出金融适度发展观,即金融自身功能的扩展不能以牺牲社会经济发展为代价,金融功能要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适度发展亦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应有之意;金融人文说以高度抽象的“元”视角来阐述“金融从哪来,到哪去”、“金融的属性是什么”、“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抽象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观方面强调金融从来就应当是一种大众的、共享的、普惠的发展方式。在此分类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以1985年至2017年白钦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为样本,分析了其金融理论四项学说之间的互动关系:金融体制说是基础,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它是金融资源说的格兰杰成因,并且在长期内能够促进金融资源说的成果创新;金融资源说与金融发展说互为格兰杰成因,而且不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二者都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其背后的根源是这两种学说具有内在对应和相互关联的多层次研究对象;金融人文说相比其它三种理论学说而言相对独立,与其它三种理论学说之间不存在、或只存在极其弱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特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征。创新性是白钦先学术思想最大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白钦先的创新观,另一方面体现在白教授学术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学说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特别是理论学说创新与时俱进,多次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前瞻性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白教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比较研究法,论证了比较研究应比较什么、如何比较、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比较等理论性问题,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价值观方面,白钦先金融理论彰显时代特征,反映国家诉求,特别是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的感召,使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论文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三点:第一,系统化、体系化、计量化研究白钦先金融理论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以往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和评述均是对其某一个具体的学说、理论或观点进行评述,本论文将白钦先四十年的学术科研成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研究范式为切入点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另外,运用计量方法探究白钦先金融理论学说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在国内外也尚属首次。第二,以博士学位论文为载体研究导师的学术思想是学术传承的新模式。过去对老一辈学者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开研讨会或撰写学术评述文章展开,以博士学位论文为载体的还很少,特别是从弟子的角度去研究导师的学术思想就更少了;当然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模式需要接受广大学者的监督。第三,通过研究范式这一视角对学术思想进行评述是金融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通过“研究范式”这一概念构建了以“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学术思想评述分析架构;打破了过去以时间轴为研究线索的分析架构,这种研究模式是学术评述领域、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
【图文】:
——进入 19 世纪后,随着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爆发,人类步入工业经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的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特别地、矿石、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所“土地”应该理解为对一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指代。——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占有和支配,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成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一系列的社会性资源,进而形成了与自统相对应的社会系统。社会资源亦可称作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与自然资源相比具有社会性、继承性、主导性、流动性均衡性等特点。①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共生、共存、共繁荣的有机结合体便是经济,如下图 4-1 所示: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出卖阶段,货币资本 G 依次转变为商品 W(包括劳动力 A 和生产资料 Pm)、生产资本 P 和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W’和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 G’’,,如此完成一个完整的资本循环过程。①如图 4-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0
本文编号:2692256
【图文】:
——进入 19 世纪后,随着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爆发,人类步入工业经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的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特别地、矿石、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所“土地”应该理解为对一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指代。——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占有和支配,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成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一系列的社会性资源,进而形成了与自统相对应的社会系统。社会资源亦可称作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与自然资源相比具有社会性、继承性、主导性、流动性均衡性等特点。①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共生、共存、共繁荣的有机结合体便是经济,如下图 4-1 所示: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出卖阶段,货币资本 G 依次转变为商品 W(包括劳动力 A 和生产资料 Pm)、生产资本 P 和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W’和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 G’’,,如此完成一个完整的资本循环过程。①如图 4-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钦先;;关于普惠金融的多重思考[J];甘肃金融;2015年12期
2 曾康霖;吴晓灵;白钦先;陈雨露;王广谦;;海纳百川 雪峰千仞——庆祝黄达教授九十华诞笔会[J];金融研究;2015年07期
3 王兴运;白钦先;;系统风险β系数可靠性分析[J];当代财经;2015年05期
4 白钦先;王吉献;;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律地位的理论思考[J];征信;2015年05期
5 白钦先;王兴运;;股票价格为什么会高估——基于“赢者的诅咒”现象的解析[J];武汉金融;2015年05期
6 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年03期
7 蔡洋萍;;湘鄂豫中部三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评价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02期
8 白钦先;王京;;合作性金融的合作动机及引致原则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10期
9 李鹏;白钦先;;战略能力、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J];经济问题;2014年06期
10 白钦先;刘子赫;;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2692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69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