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接受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缓冲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都旨在熨平经济波动,防范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进行调整,中国经济也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阶段,并呈现出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面临下滑压力,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但是另一方面过去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进出口总额下降,投资增长乏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这些现象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多目标实现协调发展。首先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和中国货币政策演变情况进行梳理,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基础,基于1995年-2014年年度数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是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以经济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可协调性问题。以货币政策系统的传导机制为依据,基于1995-2014年年度数据,构建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检验模型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和稳定性,从另一角度证实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同时表明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存在可协调性,为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了科学性保障和方法指导。最后在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可协调性的方法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控制策略。在倒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通过控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波动域,观测操作工具在未来十年的演变趋势,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模拟值均低于近五年货币当局公布数据,并且在未来十年内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综合本文的实证研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和促进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多目标 有效性 协调发展 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3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20
- 1.2.1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研究13-15
- 1.2.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15-16
- 1.2.3 货币政策的决策研究16-18
- 1.2.4 经济控制论的相关研究18-19
- 1.2.5 文献述评19-20
- 1.3 研究内容20-21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21
- 1.5 创新点21-24
- 第2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及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演化24-33
- 2.1 相关概念界定24-26
- 2.1.1 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的界定24-25
- 2.1.2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界定25-26
- 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变过程26-30
- 2.2.1 古典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理论26-27
- 2.2.2 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27
- 2.2.3 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27-28
- 2.2.4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28-29
- 2.2.5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29-30
- 2.3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演化过程30-32
- 2.3.1 1984年-1993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情况简介30-31
- 2.3.2 1994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情况简介31
- 2.3.3 2008年-现在中国货币政策新目标体系的探索31-32
- 小结32-33
-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检验33-42
- 3.1 检验有效性的方法和原理33-36
- 3.1.1 平稳性检验的方法及原理33-34
- 3.1.2 协整检验的方法及原理34-35
- 3.1.3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及原理35-36
- 3.2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性检验的实证分析36-40
- 3.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整理36
- 3.2.2 实证分析36-40
- 小结40-42
- 第4章 基于经济控制论的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可协调性研究42-52
- 4.1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的构建42-47
- 4.1.1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42-43
- 4.1.2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结构方程和框图的构建43-45
- 4.1.3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有效性检验45-47
- 4.2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结构特性检验47-50
- 4.2.1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能观测性检验47-48
- 4.2.2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能控性检验48-49
- 4.2.3 货币政策多目标仿真模型稳定性检验49-50
- 4.2.4 实证结论50
- 小结50-52
- 第5章 基于经济控制论的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控制策略研究52-58
- 5.1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的构建52-55
- 5.1.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52-53
- 5.1.2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状态方程和框图的构建53-54
- 5.1.3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有效性检验54-55
- 5.2 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的实证研究55-56
- 5.2.1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控制模型输入变量的确定55-56
- 5.2.2 实证结果分析56
- 小结56-58
-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58-62
- 6.1 主要结论58-59
- 6.1.1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呈复杂化演变58
- 6.1.2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具有有效性58
- 6.1.3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存在可协调性58-59
- 6.1.4 降准降息是实现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59
- 6.1.5 我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59
- 6.2 政策建议59-61
- 6.2.1 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组合,灵活使用各种工具组合59-60
- 6.2.2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60
- 6.2.3 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60-61
- 6.3 研究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A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阙方平,李明理;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的支撑与抑制[J];财贸经济;2000年07期
2 乔清彦;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0年01期
3 郭中海,李利英;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4 王自力;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有效货币政策[J];南方经济;2000年11期
5 王明津;用邓小平的金融观点看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J];上海金融;2000年05期
6 王锦煜,徐宏;实施货币政策央行基层行大有可为[J];上海金融;2000年07期
7 戴相龙;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0年10期
8 陈永明;推行区域货币政策是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的现实选择[J];甘肃金融;2000年05期
9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黑龙江金融;2000年08期
10 陈炳才;对我国货币政策一些问题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李,
本文编号:558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55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