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结构面三维随机网络模拟及其有效性检验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结构面三维随机网络模拟及其有效性检验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结构面 数字化 三维随机网络 有效性检验
【摘要】:岩体结构面网络模型的可靠度直接影响后续渗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针对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出露良好的花岗岩体,利用GPS,GIS等数字化测量分析技术展开岩体结构面精细调查,获取10 000余条结构面特征参数,经数字化统计、处理,建立三维随机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开展图形与数值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数字化测量处理手段改善了统计样本数量与精度不足的困局,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岩体结构面精细调查,具备理想检验效果的随机模型更适用后期力学、渗流数值模拟计算。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 华东有色地勘局地下空间与地质环境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036001) 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科工二司[2012]491号)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省助)资助项目(CXZZ13 0057)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地质结构面反映岩体不连续、非均匀、各向异性的本质。在多期次、各方向的应力场施加于自身非均质的岩体后,结构面往往呈无规律随机展布,因此学者们普遍运用统计学与概率论的方法研究地质结构面产状、大小、间距、密度、几何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通常根据野外露头上采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树林,陈剑平,石丙飞;岩体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数值模型有效性检验[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2 雷化南;袁绍国;;节理岩体的结构模型[J];金属矿山;1989年08期
3 朱文彬;节理网络模拟研究及其初步应用[J];矿冶工程;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德胜;汪卫明;陈胜宏;;三维岩石随机裂隙网络的块体自动识别[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2 胡元鑫;柴贺军;;山区公路沿河路基动态失稳机理研究综述(1)——水在岩土体中的渗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朱文彬;三维结构面网络模拟在岩体变形特性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唐辉明;张宜虎;孙云志;;岩体等效变形参数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树林,陈剑平,石丙飞;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型的检验[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6 马峰;曾武林;陈刚;蔺文静;王贵玲;;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深部岩体二维裂隙网络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7 RobertD.JACOBI;Estimation of 2-D and 3-D Fracture Densities from 1-D Data - Experimental and Field Results[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3年04期
8 康骥鸣,许江,陈萍;高层建筑物下隧道围岩应力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7期
9 王树林,陈剑平,石丙飞;岩体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数值模型有效性检验[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10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陈卫红,潘炜,刘艳辉,郭华锋;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龙滩水电站工程边坡为例进行三维变形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lastic modulus of a rock mass based on the two parameter negative-exponential(TPNE) distribution of discontinuity spacing and trace length[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王环玲;何淼;徐卫亚;;裂隙岩体的多孔介质水力等效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晓春;陈剑平;石丙飞;范建华;;交叉裂隙渗流无网格法初探[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肖树芳;陈剑平;王国欣;肖尚斌;;块状岩体隧道施工中块体塌落地质灾害预报[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黄裕雄;陈剑杰;刘立;赵楠;;工程场地内断层分布特征的地质统计学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锦飞;王宏新;李进敏;杨鹏飞;;亚碧罗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角结构面连通率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石崇;毕卫国;王秀菊;;正交各向异性动力变形参数的静力等效计算[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新强;汪小刚;陈祖煜;;裂隙岩体三维节理网络的生成和可视化系统研发[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周维垣;剡公瑞;;分形几何在岩体断裂损伤力学中的应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于永江;煤体非均质随机裂隙模型及渗流—应力耦合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韩爱果;坝基岩体质量量化分级及图形展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新喜;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5 宋晓晨;裂隙岩体渗流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6 李攀峰;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孙少锐;裂隙岩体地下洞室超欠挖预测及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晓春;小湾水电站坝肩岩体裂隙网络渗流的三维网络与无网格法耦合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尹尚先;煤矿区突(涌)水系统分析模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艳卉;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晓明;裂隙化岩体渗流特征及涌水量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孟玉双;基于剪切波速的邯郸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区划与评价[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贺瑶瑶;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5 杜飞翔;糯扎渡水电站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朱贵娜;复杂岩体三维岩石块体系统构建方法及程序研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姚远;超声波法在检测石质文物病害方面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U,
本文编号:1202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20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