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的误读
本文关键词:原创的误读 出处:《建筑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原真性 杂志 现代性 争论 气候 驯化 后后现代
【摘要】:"原创的误读"企图反思阿根廷现代性,并面向理解这个国家当代建筑所需要的全新叙事。拉丁美洲的现代性作为后殖民主义的首次理性建构,在历史与批评中获得了其合法性。毫无疑问,这一过程不仅意味着剧烈的文化转型,而且在全球文化巨变的那些时刻,地方化的生产更显示出其原创性,而且目标明确。转型期的声色各异旨在建构一个理念场,不仅与自身的历史对话,同时也与整个国际语境交流。今天,建筑话语的生产似乎退到形式表达的背后。但是,我们仍可发现一些有价值且极具地方独特性的实践方向。其作品可以理解为各种强大的现代性的延续,或某种结构的诗学,一些早期粗野主义表达被精致化以后的手法主义,学派学科状态的变化调整,或是一种与新技术的关联。质的转变,谨慎而微妙,塑造了阿根廷当代建筑传承与断裂的特质,这一切都与生活的方式以及对当下的阅读密不可分。
[Abstract]:"original misreading" attempts to reflect on Argentine modernity and to face the new narrativ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of this country. Modernity in Latin America is the first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post-colonialism. Its legitimacy has been gained in history and criticism.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process not only implies a dramatic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shows its originality in those moments of global cultural upheaval.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is to construct a field of ideas, not only with its own historical dialogue, but also with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context. Today. The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seems to fall behind the formal expression. However, we can still find some valuable and local unique practical direction. Its work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continuation of various powerful modernity. Or some kind of structural poetics, the manipulationism after some early crude expression has been refined, the change in the state of the school discipline, or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s careful and subtle. It shap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gentina'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rupture, 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y of life and the reading of the present.
【作者单位】: 巴勒莫大学建筑学院;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
【分类号】:TU201
【正文快照】: “当孩子们开始运用理智,即开始胡言乱语,妈妈们总是对他们说:我的孩子,不要说谎,那是丑陋的……(关于虚假的初级美学概念)” ——安东尼Yg·维拉尔(Antonio Vi]ar)一、 1943年,阿根廷现代派先锋安东尼奥·维拉尔为期刊《我们的建筑》()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关于马德普拉塔(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端军;徐卫国;;现代性的界定、困境与超越[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咏梅;科学发展观意义之哲学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于尔根·哈贝马斯;行远;;现代性: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上)[J];文艺研究;1994年05期
4 张元卿;;卫生的现代性与城市现代化进程[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4期
5 李凯生;;现代性重提与城市问题的边际[J];城市建筑;2010年12期
6 段媛媛;;城市公交变奏曲[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9期
7 董四代;;科学发展观对现代性与乌托邦人的论阈的超越[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于雷;社区交往研究──在现代化与现代性语境中[J];华中建筑;2001年05期
9 ;多重现代性——编辑手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年06期
10 杨宇振;;巴黎的神话:作为当代中国城市镜像——读大卫·哈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33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3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