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不仅仅为了游客:论历史城市景观在当代宜居城市中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

发布时间:2018-01-17 23:05

  本文关键词:不仅仅为了游客:论历史城市景观在当代宜居城市中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中心 城市遗产 城市规划原则 城市更新 当代城市 宜居性


【摘要】:本文认为,历史中心在当代城市中正逐渐成为以追求城市旅游经济为目标的"主题公园",这一做法值得商榷——其继承了过去陈旧的功能主义观念,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被许多批评家广为诟病——其局限性在于太过概念化和实施不当,比如滥用城市规划的分区理论与技术,以及对居住空间的忽视。将当代城市视为并当作主题公园和高度专门化的城市区域的拼接物构筑起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真正的宜居条件。与之相反,历史中心可以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在当今城市中扮演一个富有意义的、多重的、综合性的角色。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historical center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theme park" with the goal of pursuing the urban tourism economy in contemporary cities. This practice is debatable-it inherits the old functionalism idea of the past. Since -40s, many critics have criticized the limitations of being too conceptualized and improperly implemented, such as the misuse of zon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neglect of living spac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ities as theme parks and highly specialized urban areas will destroy the real livable conditions of the city to some extent. The historical center can act as a kin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play a meaningful, multi-and comprehensive role in today's cities.
【作者单位】: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系;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与政策硕士学位委员会;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规划本科学位委员会;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分类号】:TU984.114
【正文快照】: 概述众所周知,意大利具有独特的文脉背景,其城市保护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卓越传统[1]。许多学者认为,二战后特别是1960年代,在针对现存城市的城市规划原则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2],这也被称为“历史中心诞生期”[3]。然而,着眼于意大利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雷,李百浩,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城市遗产[J];华中建筑;2002年01期

2 阮仪三,张艳华,应臻;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3 邵甬,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2期

4 邹欢,石雷;巴黎玛海区城市遗产保护政策与措施文物保护[J];世界建筑;2003年12期

5 张松;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3期

6 阮仪三;丁枫;;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民间力量的成长[J];城市建筑;2006年12期

7 ;事件[J];建筑与文化;2007年06期

8 阮仪三;丁枫;;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和民间力量的成长[J];建设科技;2007年17期

9 岳天;;大运河城市遗产保护观察站[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10 郭红霞;;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兆亚;;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遗产保护[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乐;辜元;李鹏;;重庆市危旧房改造片区中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实践活动解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3 吴祖泉;;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以广州市恩宁路街区改造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辜元;杨乐;李鹏;;山地历史旧城区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思考——以重庆旧城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邵甬;;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政策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政策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杰;;论文化创意“造园”运动中城市遗产保护困境——兼论遗产型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制度的创新[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7 李红艳;;大运河北京、天津段历史城镇遗产调研与分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阮仪三;珍视上海的城市遗产[N];文汇报;2004年

2 阮仪三;细数上海的城市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阮仪三;聚焦城市遗产永续利用中的误区[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周其俊 谢震霖;上海历史文化遗产有六百廿三处[N];文汇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宗文雯 实习生 张葭西;古城守护也需青春朝气[N];苏州日报;2011年

6 博文;“2005中国城市遗产保护论坛”探讨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新理念[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记者 花为华;纵论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N];扬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苏娅;社区与人,活在当下的城市遗产[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王巧荣;城市魅力从历史文化中来[N];温州日报;2010年

10 孙秀丽;城市遗产概念拷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N];中国文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波;南京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徐曦;城市遗产保护的信息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文韬;城市遗产视角下西安明城墙及周边区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梁源;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德福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阎照;德国格尔利茨城市遗产保护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洋;英国城市遗产保护[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梦yN;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美术馆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8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38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