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城市可持续防灾社区系统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12:04

  本文选题:防灾社区 切入点:可持续性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灾难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安全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事件,还是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事实:危险就在我们身边,城市需要建构一种新的机制来应对这些危机。目前,国际上针对应对灾害的城市体系,建构了“弹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并对“可持续”的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而作为“弹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防灾社区”,例如美国可持续防灾社区,日本防灾生活圈等值的我国学习和借鉴。社区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所,灾害发生后常常因为灾情无法传讯,救灾队伍也无法进入社区,而延误救灾黄金时机,这时就凸显了社区在减灾,灾时自救与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性。社区防灾系统是城市防灾系统的神经末梢,社区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安全与质量。因此,怎样建设以社区规划和参与为基础的防灾机制,整合多方社区防灾资源,促进社区从防灾减灾的“应急”建设向常态化与可持续化建设,实现社区从“被动防御”向应对灾害的“弹性”转变,进而成为具有可持续防灾能力的社区,已成为当今城市防灾所必需探讨的课题。本论文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外的建设经验,对可持续的防灾社区体系的建构内容与技术途径进行研究。首先,对美、日、英、中国、中国台湾当前防灾社区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进行梳理,对可持续防灾社区发展的背景、定义、内涵、特点与构成要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目前社区防灾建设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其次,在概念与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可持续防灾社区建设框架的内容,明确可持续防灾社区构建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防灾单元、街道社区防灾单元、综合社区防灾单元。对可持续防灾社区的系统的物质性环境要素、非物质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的内容与建设技术途径提出具体的指标与构建方法。最后,本文以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路博苑社区为例,对社区现有防灾体系中的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向可持续防灾社区发展提出建议。本论文建构了我国可持续防灾社区建设与推行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以综合性和全程性为导向的社区防灾规划办法。将社区防灾的全过程作为基础进行平灾结合的设计,并以政府、社会、社区等多方参与合作的防灾社区机制、具有防灾能力的社区空间单元建构模式等建设具有日常应变能力和持续防灾能力的社区,国内防灾社区规划与建设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Disaster is the norm of human life, and safety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society. Whether it was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2008, the heavy rain in Beijing on 2012, or the Ludian earthquake in Yunnan on 2014, it has given us a clear fact: the danger lies with us. Cities need to build a new mechanism to deal with these crise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constructed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flexible city" for the urban system of disaster response, and has made a new thinking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lexible city",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such as the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s disaster prevention life circle equivalent learning and reference. Community as people's daily life place, After a disaster occurs, it is often because disaster situations cannot be summoned and disaster relief teams are unable to enter the community, thus delaying the golden opportunity for disaster relief, thus highlighting the fact that the community is 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reduction. The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s the nerve endings of 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safety of the commun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he residents' life. How to build disaster preven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ommunity plan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tegrate disaster prevention resources of various communitie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from "emergency response" to norm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defense" to "resilience" to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opic for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nts and technical approaches of the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system. Firstly, it combs the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Britain, China, and Taiw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defini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three-level units of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are defined: the basic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unit, the street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unit, and the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unit.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unit. To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physical environment elements, non-mater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the content of resource element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roach to specific indicator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Taking the Luonan Lu Boyuan community in Hongshan District of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elements of the existing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n the community.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and whole-course approach to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is put forward. The whole process of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is taken as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a combin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 community mechanism of disaster prevention is design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mmunity, and so on. Community spatial unit construction model with disaster prevention ability can build communities with daily contingency ability and continuous disaster prevention ability. The research 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卫·萨维茨基;帕特里斯·弗兰;单习章;袁媛;孙瑜康;;社区指标——文献综述,概念和方法问题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2期

2 廖丹子;;城市社区安全新建构——基于杭州市社区民防体系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3 刘姜;张宁;;社区文明度定量评价系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于瑛英;赵红;;针对社区脆弱性的应对措施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4期

5 王彦辉;社区建设的“第三条道路”[J];华中建筑;2001年06期

6 丁辉;世界安全社区建设[J];安全;2004年06期

7 廖晓艳;邓易元;林莉芸;;构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丁辉;马英楠;;大地震后在临时社区中建设安全社区的探讨[J];安全;2008年08期

9 耿香玲;;健康社区建设中的非平衡现状及对策探讨——基于江苏省常熟市33个社区的调查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10 熊竞;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社区发展研究——以上海浦东为例[J];规划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英楠;赵鹏霞;高星;;社区安全管理与服务平台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富山;;试述安全文化与社区安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罗英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打牢和谐社会基础[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峗;;深化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等召开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彭何芬;;社区建设应“里仁为美”——论和谐社会里的道德社区建设[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阎国云;;注重安全社区建设中的信息链管理[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学宗;;遵义市“四民社区”建设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8 ;广州市推进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峻崎;;伤害干预与社区安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丽;;创建安全社区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辉 通讯员 王一钦 刘亮 苗梅兰;和谐社区:百姓的美丽家园[N];保定日报;2007年

2 韦一;社区安全的隐患与防范[N];中国老年报;2007年

3 九三学社南宁市委员会副秘书长 庞建辉;润物无声 共奏社区和谐[N];南宁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谢辉 通讯员 李娜;新世纪社区安全稳定工作求突破[N];保定日报;2008年

5 史俊梅;阳光社区做好节前社区安全稳定工作[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6 调宣邋 章梅;社区在居民心中越来越重要[N];哈尔滨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向群 文亮;自治州“平安建设年”宣讲团走进社区[N];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

8 裴文;社区安全评估有了新“指标”[N];人民公安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蔡振舟;小社区 大舞台[N];北海日报;2011年

10 车韵飞;四川绵阳铁牛街社区:增强群众归属感[N];中国社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莉莉;社区认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忠怀;空间重构与社会再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卢爱国;使社区和谐起来: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艳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传媒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马瑞新;基于粒子群的网络社区动态角色挖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一靖;旁观与参与[D];山东大学;2015年

2 虞盛军;转型期新型农村社区的包容性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毛志宏;新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石磊;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周爽;大连金州新区聚鑫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磊;苏州市工业园区“智慧社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2015年

7 赵丽奇;大型工程开发对社区演变的影响研究—港口湾水库实证[D];东南大学;2015年

8 岳星星;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与建设[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9 何煦;社区安全联动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10 王彦炜;基于多元化治理理论的社区集体经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83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83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