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高性能混凝土表层硬度与强度的相关性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13:41

  本文选题:高性能混凝土 切入点:回弹法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混凝土是基建工程的主体,控制混凝土的强度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结构整体安全。由于回弹法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仪器携带方便,且不会造成检测结构的损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然而,近些年来高性能混凝土迅速发展,因其高流动度,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等特点,导致使用国家统一测强曲线推定的混凝土强度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偏差较大。本文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影响高性能混凝土的表层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多重因素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这将对控制现代混凝土工程质量、防范工程事故、解决混凝土强度问题、促进混凝土发展、准确评价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设计研究了水灰比、粗骨料粒径、矿物掺合料种类和掺量,试件尺寸、养护龄期、养护方法、试块表面湿度以及碳化深度等因素。以回弹值、抗压强度和碳化深度作为测量指标,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测强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减小,混凝土表层硬度随龄期的增加呈现先增长迅速后增长缓慢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掺加10%矿渣表层硬度最大,且随着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表层硬度减小;比较相同掺量的粉煤灰和矿渣,掺加矿渣的混凝土表层硬度和强度均大于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标准养护下高性能混凝土表层硬度大于相同龄期的自然养护;随着试块表面湿度的增加,表层硬度在减小但减小幅度在降低:碳化对表层硬度影响很大,碳化后其表层硬度可增大40%以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高性能混凝土测强曲线平均相对误差为8.3%,平均相对标准差为10.6%,均满足地区回弹测强曲线的精度要求。最后采用了XRD, SEM,TG-DSC,MIP和CT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表层固相组成和孔相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水灰比的减小,龄期的增加,水化程度增大,水化产物增多,孔隙率减小;随着表层的碳化,生成的碳酸钙导致大量的孔被细化,从而结构更加密实。
[Abstract]:The concrete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strength of the control concrete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overall safety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ecause the springback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use, low cost, convenient carrying of the instrument, and will not cause damage to the detection structure, etc. Therefore,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testing of concrete strength in China.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as developed rapidly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fluidity, large amount of mineral admixture, and so on. As a result of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concrete strength predicted by the national unified strength curve and the actual strength of the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urfa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he rebound strength curv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is established, which will control the quality of modern concrete engineering, prevent engineering accidents,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crete streng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evaluat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ccurately. In this paper, water cement ratio, coarse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mineral admixture type and amount, specimen size, curing age, curing method are designed and studied. The surface humidity and carbonization depth of the test block are taken as the measurement indexes. The strength curv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springback valu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carbonation depth as the measuring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water-cement ratio, the strength measurement curv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concrete increases rapidly at first and then grows slow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with 10% slag admixture is the largest,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mount of admixture. Compared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fly ash and slag, the surface hard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mixed with slag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crete with fly ash,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atural curing of the same age under standard cur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humidity,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decreases, but the extent decreases. Carbonation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After carbonization, the hard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can b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40%.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strength measurement curv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established by least square method are 8.3 and 10.6 respectively, which meet the precision requirements of the rebound strength curve in the region. The evolution of solid phase composition and pore phase structure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using modern testing techniques such as XRD, SEMG-DSCN MIP and CT.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water-cement ratio,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rease of hydration degree, the increase of hydration products and the decrease of porosity; with the carboniza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a large number of pores are refined and the structure is more dense.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5期

2 陈家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5期

3 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00年04期

4 翁润生,徐金民;微粉矾渣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4期

5 沙群;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初探[J];厦门科技;2000年S1期

6 ;“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王冲,蒲心诚;粉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孙振平;“海峡两岸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会讯[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9 么兰,曹丽梅,寇艳虹;浅谈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10 陈向军;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进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黄兆龙;刘俊杰;周文宗;;台湾区高性能混凝土研发案例[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3 江志学;王佶;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前言[A];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C];2004年

5 郭保霞;;公路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朱建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组成及其与性能关系[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7 姚燕;李建勇;田培;;高性能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廉慧珍;;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新霞;王小刚;尼书军;;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及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阎培渝;;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现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深大研发出高性能混凝土[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和合;两部委力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华建筑报;2014年

4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晓钟;江西赣州瑞康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3年

9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董香军;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明火力学与爆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益进;铁路预应力桥梁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8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岳华;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筒体构件高温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宝民;纳米SiO_2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付权;海洋环境下CFRP-高性能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彩霞;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袁自运;皖南地区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夏亮;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赵素梅;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与收缩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卢剑雄;基于海洋环境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耐久性设计与长寿命措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王洁;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8 黄亿玲;赶水大桥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许浩;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10 李爱娟;高性能混凝土在沿海高速公路中的应用[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9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39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a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