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聚羧酸系减水剂中间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19:52

  本文选题:羧酸类减水剂 切入点:酯化 出处:《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甲基丙烯酸(MAA)和聚乙二醇(m PEG)进行酯化,合成了一类具有反应活性的羧酸系减水剂中间大单体——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应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多种合成因素(醇酸摩尔比、催化剂使用量、阻聚剂使用量、实验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获得制备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的最优生产条件:醇酸摩尔比为1∶3,催化剂对甲苯磺酸(PTS)使用量是原材料总质量1.3%,阻聚剂氢醌用量是MAA质量的0.8%,反应温度是105℃,并对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的酯化进程进行了分析比较。
[Abstract]:The methacrylic acid (MAA)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m PEG) was a kind of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activity of polycarboxylic acid superplasticizer intermediate macromonomer -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acrylate was synthesized.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mole ratio, catalyst dosage, inhibitor usage,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the optim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of prepar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yl acrylate: the mole ratio of 1: 3, the catalyst p-toluene sulfonic acid (PTS) is to use total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1.3%, inhibitor hydroquinone dosage is 0.8% MAA quality,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105 DEG C,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methacrylic acid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esterification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作者单位】: 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311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EMM009;ZR2012EMZ003)
【分类号】:TQ316;TU528.04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超国;李湘;;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400)单酯的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07年08期

2 马军委;张海波;张建锋;谢正恒;李新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1期

3 马斐;陈昌青;王颖;;一种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14年19期

4 张新民;冯恩娟;徐正华;严生;;聚羧酸类减水剂中间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工艺[J];化工进展;2008年05期

5 李永德,陈荣军,李祟智;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混凝土;2002年09期

6 赵苏;富尔康;李曼;涂旭;;高性能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J];混凝土;2014年07期

7 廖国胜,马保国,孙恩杰,谭洪波;新型聚羧酸类混凝土减水剂中间大分子单体合成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4年07期

8 于飞宇;郭鑫祺;麻秀星;;熔融酯化法制备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中间大分子单体[J];新型建筑材料;2008年11期

9 魏铭;明孝生;;多元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张光华;陈淼;相瑞;李元博;刘磊;;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英鹭;赵冰;邱红;王欣;郭威峰;贾晓宇;王伟;;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作用机理与发展现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贺凤伟;;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刘吉兰;;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在工程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09年05期

4 麻秀星;钱觉时;郭鑫祺;方云辉;蒋卓君;温庆如;李苑;王智;;徐放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20期

5 杨凤玲;嵇银行;侯贵华;徐风广;;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6 贺凤伟;崔绍波;张云波;;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7 魏瑞平;周金能;肖国民;;水溶液中共聚合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及其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陈新秀;;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福建建材;2012年03期

9 邱杰;;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福建建筑;2012年03期

10 翁荔丹;黄雪红;;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傅乐峰;聚羧酸超塑化剂的合成、性能和分散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子明;“水泥—水—高效减水剂”系统的界面化学现象与流变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谭洪波;功能可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治猛;新型水性高分子混凝土外加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松;石膏与碱金属硫酸盐对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机理[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恩;脂肪族磺酸盐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利勤;乙氧基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类大分子单体[D];江南大学;2011年

3 张歆;四元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D];江南大学;2011年

4 阮士业;内养护混凝土强度与体积稳定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吕新璐;聚醚型超塑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崔鸿越;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吴燮铭;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工业合成及其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万林;改性木质素磺酸钙高效减水剂的合成与应用[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齐怿;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对铝酸盐水泥的作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赵婷婷;马来酸单甲酯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久,卞利军,曹永民;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3年02期

2 王子明;张瑞艳;王志宏;;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合成技术[J];材料导报;2005年09期

3 卫爱民;聚羧酸型高效减水剂的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4 王子明;刘进强;;新型聚羧酸系超早强复合减水剂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6期

5 何靖,庞浩,张先文,廖兵;新型聚醚接枝聚羧酸型高效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5期

6 刘秉京;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现状[J];中国港湾建设;2002年02期

7 毛建,王钧,杨小利,宋仁义;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现状与发展[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1期

8 马保国,张莉,张平均,董荣珍;蔗糖对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4年10期

9 何廷树;申富强;王福川;王会安;;复合使用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对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7年06期

10 冉千平;刘加平;缪昌文;尚燕;毛永琳;;梳形共聚物超塑化剂侧链长度对浓水泥悬浮体早期水化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洪波;功能可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廖国胜;聚丙烯酸系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童代伟;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合成[D];重庆大学;2004年

3 邢可;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俊华;任义宁;;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J];天津化工;2008年06期

2 范荣香;;我国聚羧酸系减水剂发展前景和投资机遇[J];化学工业;2009年08期

3 蒋冰艳;计红果;刘海露;廖兵;庞浩;;聚羧酸系减水剂及其在陶瓷料浆中的研究进展[J];绿色建筑;2010年04期

4 吴长龙;张炜;荀武举;辛德胜;王跃松;;低温条件下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4期

5 杨晓玲;赵琰森;;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技术[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杨勇;周栋梁;冉千平;缪昌文;刘加平;;聚羧酸系减水剂活性大单体合成的研究进展[J];绿色建筑;2011年02期

7 李兵;;聚羧酸系减水剂性能特点及在水泥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12年02期

8 高瑞军;吕生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构性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03期

9 王玲;高瑞军;;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发展历程及研发方向[J];混凝土世界;2012年11期

10 孙振平;杨辉;;国内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混凝土世界;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振平;王玲;;如何安全高效地应用聚羧酸系减水剂[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振平;黄雄荣;蒋正武;朗剑雷;徐新江;何剑峰;;烯丙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贾海涛;;浅论聚羧酸系减水剂在工程应用中的质量控制[A];混凝土外加剂生产技术和应用新进展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林天津;林荣颂;;聚羧酸系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崇智;王海刚;吴昊;何光明;;缓慢释放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子明;程勋;李明东;;不同粘土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7 孙振平;吴小琴;罗琼;姜爱峰;刘朴;刘海峰;;编制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技术规范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8 伍双全;胡昊泽;刘治田;刘艳娇;於国伟;黄卉芬;张林骅;;一种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彭家惠;瞿金东;陈明凤;张建新;;聚羧酸系减水剂在石膏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分散稳定性[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李崇智;王栋民;王金才;;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模型与作用机理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郭芊杏;衡阳慧江成功使用聚羧酸系减水剂[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熊大玉 王小虹;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应用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建材报;2009年

3 西安新意达建筑制品有限公司 穆建忠;聚羧酸系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盖爽;我国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生产工艺实现新突破[N];中国建设报;2007年

5 孙振平 刘朴;聚羧酸系减水剂成功用于钢管混凝土桥拱工程[N];中国建材报;2005年

6 孙振平 蒋正武 金慧忠 王玉吉 张冠伦 刘朴 王汇文 朱文献 张娟;聚羧酸系减水剂在钢管混凝土桥拱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崇智;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彭雄义;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砂石中粘土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吸附行为[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淼;功能性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孙浩;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及应用[D];江南大学;2011年

4 潘伟;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高瑞军;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春燕;保坍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黄建;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3年

8 吕晓勇;天然多羧基化合物改性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徐磊;超支化聚(胺—酯)为核的星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欧阳杰;新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0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40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