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层间隔震的非线性反应与隔震层限位分析
本文选题: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 层间隔震 ; 参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层间隔震的隔震层下部结构类似于抗震体系,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易产生弹塑性变形,且隔震层易发生过大变形,导致其上部结构倾覆失稳倒塌.提出以实际的近场非脉冲型地震为底波,叠加等效脉冲来模拟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常规地震动(远场或近场非脉冲地震动)作用下LRB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与近场地震动特征参数(脉冲类型、脉冲参与系数、脉冲周期)对隔震结构非线性反应与隔震层最大变形的影响.提出在隔震层增设黏滞阻尼器,形成LRB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的层间混合隔震,对隔震层进行限位保护;并对黏滞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震动作用下相比,LRB层间隔震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的非线性反应与隔震层最大变形均显著增加,近场地震的脉冲类型、脉冲参与系数、脉冲周期及PGV/PGA对LRB层间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响应有很大的影响,隔震层变形超越隔震支座容许变形;通过设置参数合适的黏滞阻尼器,层间混合隔震能有效降低非线性反应与隔震层变形,避免隔震支座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倾覆失稳倒塌.
[Abstract]:The lower structure of the isolation layer is similar to the seismic system. It is easy to produc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under the near-field pulsed ground motion, and the isolation layer is prone to excessive deformation, resulting in the toppling collapse of its superstructure.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simulating near-field pulse-type ground motion by superposing equivalent pulses with the actual near-field non-pulse earthquake as the base wave.The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pulse type, pulse participation coefficient) of LRB interlayer isolated structures under near-field pulsed ground motions and conventional ground motions (far-field or near-field non-pulsed ground motions) are studied.The effect of pulse period on nonlinear response of isolated structure and maximum deformation of isolation layer.In this paper, a viscous damper is added to the isolation layer to form an interlaminar mixture of LRB and viscous damper to protect the isolation layer, and the law of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the viscous damper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ground motion, the nonlinear response and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isolated layer of LRB structure under near-field pulsed ground motion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pulse type and pulse participation coefficient of near-field earthquake are obtained.Pulse period and PGV/PGA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LRB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solation layer exceeds the allowable deformation of the isolation support, and by setting the viscous damper with appropriate parameters,Interstory mixed iso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onlinear respons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solation layer, avoid the failure of the isolation support and lead to the toppling collap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作者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124,5110808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J01169)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K2012035)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项目(GY-Z11069)
【分类号】: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2 贺秋梅;李小军;杨宇;;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基础隔震建筑位移反应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明白;盛宏玉;吴韬;裴先宇;;竖向刚度突变结构设置层间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胡建安;干洪;;带裙房层间隔震框架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申春梅;赵歆冬;陈辉;;隔震技术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祁皑;林云腾;郑国琛;;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5 刘英利;王绍杰;苏幼坡;苏经宇;;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6 郑国琛;祁皑;阎维明;;加层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2期
7 王学庆;刘海卿;;高层分段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8 张文芳;吕涛;孔鹏;;调谐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参数配置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9 吴应雄;祁皑;颜学渊;;某首层柱顶隔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10 孙颖;李涛;李霄男;;层间隔震剪力墙减震耗能效果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娟;刘坚;尹飞;陈德磊;;层间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张国军;多次预应力钢结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曾德民;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盛朝晖;大开口高耸薄壁圆筒结构动力特性与性能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
6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迪;应用SMA复合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体系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沈玮强;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吕伟;轻钢增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吴忠铁;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勇军;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理论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猛;围护墙MTMD耗能框架体系减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小健;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潘月月;基于能量的高层建筑分段隔震体系被动控制参数优化[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9 陶小委;铅芯橡胶隔震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林云腾;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小华,程超;TMD原理应用在框架房屋结构加层减震时最优参数值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2 李向真,欧海龙,林舒;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简化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3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4 俞言祥,高孟潭;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5 李爽;谢礼立;;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6 孙敦本;梁路;;多层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2期
7 赵凤新;韦韬;张郁山;;近断层速度脉冲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8年10期
8 赵昕,李杰;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垫的有限元模拟[J];建筑结构;2001年11期
9 沈俊华,高强华,陆洲导;屋面隔热板减震措施在加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结构工程师;1997年02期
10 施卫星,,王群;旧房抗震新体系[J];结构工程师;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王晖;地震激励下非线性结构的隔震换能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2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换能效率及振动控制效果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3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4 程树良;王焕定;孙作玉;;隔震换能系统换能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5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6 徐茂义;;隔震新技术在某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7 孙玉达;曹新飞;;橡胶隔震垫技术在北京西单大悦城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8 吴保平;陈晶;;隔震:让家变得更安全——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记略[J];建筑;2008年16期
9 赵思强;杨志文;;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10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玲;三维复合摩擦摆隔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恒;带托柱转换梁结构层间隔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潘响铃;核电厂多级隔震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4 刘永彬;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隔震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周志锦;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石宇峰;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中沥青油膏隔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贾飞宇;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层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曹京源;村镇房屋低造价隔震新技术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7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