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北方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适应性设计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7-03-26 23:12

  本文关键词:北方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适应性设计方法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各国都在思考建筑领域方面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突破点。因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上,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净零能耗建筑,以LEED为标准的绿色建筑;英国的零碳居住建筑;德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德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成熟,适应性强,对我国北方地区而言有较大的借鉴和学习作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通过高效的热回收通风系统、气密层、无热桥设计、高效外围护结构几个关键环节来进行控制,使建筑在节能的同时满足居住者较高的环境需求。我国北方地区与德国在气候特点、建筑特点、人的生活习惯方面有所区别,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应在生态布局、空间形体和外围护结构的适光、适风、适热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被动式超低能耗体系。文章最后选取了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小区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项目、山东建筑大学绿色实验综合楼项目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超低能耗建筑 被动式 北方地区 适应性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10-12
  • 1.2.1 研究意义10-12
  • 1.2.2 研究目的12
  • 1.3 研究内容12-14
  • 第2章 国内外基于被动式超低能耗概念的理论及实践14-20
  •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14-16
  • 2.1.1 美国14
  • 2.1.2 英国14-15
  • 2.1.3 德国15-16
  • 2.1.4 其他国家16
  • 2.2 国内低能耗建筑探索与发展16-18
  • 2.3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探索与发展18-20
  • 第3章 德国被动式超低建筑的技术剖析20-49
  • 3.1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特性20
  • 3.2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思路20-46
  • 3.2.1 德国气候条件及应对措施20-22
  • 3.2.2 体形系数的控制22-23
  • 3.2.3 外保温的精细化设计23-34
  • 3.2.4 气密性设计34-38
  • 3.2.5 热回收系统的选配38-43
  • 3.2.6 热舒适度的量化管控43-46
  • 3.3 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条件差异46-49
  • 3.3.1 生活习惯46-47
  • 3.3.2 气候特点47
  • 3.3.3 建筑类别及质量47-49
  • 第4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北方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49-73
  • 4.1 相关概念界定49-50
  • 4.1.1 气候与气候区49
  • 4.1.2 北方地区与地理分区49-50
  • 4.1.3 气候学与建筑气候分区50
  • 4.2 适应性总体布局50-55
  • 4.2.1 生态环境适应性50-51
  • 4.2.2 风环境适应性51-52
  • 4.2.3 光适应性52-53
  • 4.2.4 外部环境设计53-55
  • 4.355-59
  • 4.3.1 利于保温的形体设计55-56
  • 4.3.2 利于采光通风的空间设计56-57
  • 4.3.3 利于太阳能利用的空间设计57-58
  • 4.3.4 入口空间的风环境设计58-59
  • 4.4 适应性围护结构设计59-73
  • 4.4.1 外墙59-60
  • 4.4.2 屋面60-66
  • 4.4.3 门窗与遮阳66-70
  • 4.4.4 避免热桥70-71
  • 4.4.5 密封系统71-73
  • 第5章 北方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分析73-91
  • 5.1 河北省秦皇岛住宅建筑项目73-78
  • 5.1.1 项目概况73
  • 5.1.2 主要技术指标73
  • 5.1.3 主要技术措施73-77
  • 5.1.4 生产成本比较77-78
  • 5.2 住宅项目: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小区78-84
  • 5.2.1 项目概况78-79
  • 5.2.2 主要技术指标79-81
  • 5.2.3 主要技术措施81-84
  • 5.3 公共建筑项目:济南-山东建筑大学绿色综合实验楼84-91
  • 5.3.1 项目分析84-85
  • 5.3.2 主要技术措施85-87
  • 5.3.3 主要技术指标87-91
  • 结语91-93
  • 图片索引93-95
  • 表格索引95-96
  • 参考文献96-99
  • 致谢99-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莉;杜争;孟山青;;气密性是实现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关键因素[J];建设科技;2015年19期

2 彭梦月;;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气密性措施及检测方法与工程案例[J];建设科技;2015年15期

3 汪嗣活;温军;;南极中山站建筑保温及气密性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15年04期

4 陈军;汪静;;布鲁克被动房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与效果分析[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年01期

5 章文杰;郝斌;刘珊;程杰;;新风对采用被动房技术的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J];暖通空调;2015年02期

6 卢求;;德国被动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年01期

7 汪静;;布鲁克被动房的节能设计与建设实践[J];建设科技;2014年19期

8 张爱林;张劲爱;刘学春;;装配式钢结构楼板拼接板缝关键问题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08期

9 易序彪;;被动房与节能门窗的研究应用[J];建设科技;2014年12期

10 钟庆林;;中空玻璃三重节能助力被动房门窗的发展[J];建设科技;2014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兰兵;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房涛;天津地区零能耗住宅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乐;德国被动房在大连地区多层住宅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任晋;“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适用性问题初探[D];新疆大学;2014年

3 孙燕飞;节能装配式轻型房屋的分析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4年

4 张硕;全装配式RC楼盖板缝连接节点复合受力机理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

5 张新娜;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6 万冲;装配整体式住宅施工工艺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7 李爽;被动式节能住宅技术分析研究及案例[D];天津大学;2013年

8 夏光辉;新型夹芯保温复合墙板力学及热工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9 方梅香;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10 张绍逸;玄武岩纤维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北方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适应性设计方法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69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